罨疗
蒙医中的物理疗法。分热罨和冷罨两种。热罨疗法起源很早,最初蒙古人用石块或砂砾加热在患处热熨,后改用黄油涂于毡上热敷,效果甚佳。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改进,形成灼治患部的灸疗。但民间仍多沿用油毛毡热敷,红糜热敷,红糜裹敷、红糜腾坐等土法热罨。冷罨疗法,初用水或冰装入羊胃、羊肠敷患处的方法流行于民间,后改以专制的容器盛水或冰或以濡湿的布巾敷患处散热。18世纪益西班觉所著※《甘露之泉》详载冷罨12法,热罨18法。
蒙医中的物理疗法。分热罨和冷罨两种。热罨疗法起源很早,最初蒙古人用石块或砂砾加热在患处热熨,后改用黄油涂于毡上热敷,效果甚佳。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改进,形成灼治患部的灸疗。但民间仍多沿用油毛毡热敷,红糜热敷,红糜裹敷、红糜腾坐等土法热罨。冷罨疗法,初用水或冰装入羊胃、羊肠敷患处的方法流行于民间,后改以专制的容器盛水或冰或以濡湿的布巾敷患处散热。18世纪益西班觉所著※《甘露之泉》详载冷罨12法,热罨18法。
见“耶律刘哥”(1311页)。
元明土司名。据《元史·泰定本纪》载,泰定三年(1326)置木朵路。《明史·地理志》称木朵路在孟艮御夷府东,当今缅甸南掸邦景栋与云南西双版纳之间。为傣、掸族居地。
西域古湖名。《说文解字》曰:泑泽,在昆仑下。即“蒲昌海”(2319页)。
清代西宁果洛土官辖区藏族三支系的俗称。清代西宁果洛藏族归土官统治,分上、中、下三部。其中昂欠本部落为上部(内分昂欠曲多、昂欠曲麦两部),主要分布在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和玛沁县;阿什姜本部落为中部
阿拉伯语“麦斯吉德”的意泽,意为“礼拜的场所”。一称礼拜寺。在中国,为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之民族举行宗教仪式、传授宗教知识、聚会和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场所。唐称“礼堂”,宋元称“清净寺”、“真教寺”,元末
契丹部族名。辽圣宗时(982—1031)以所辖唐古(※党项)族民户所置,为圣宗34部之一。其部民原为契丹皇族诸宫奴隶,后户口蕃息,时圣宗释免奴隶,置部,取得平民地位。设节度使统领,隶北府。部族军屯住本
名弓名。汉魏时“小水貊”(貊之别种,居今鸭绿江以西地区)人所制,故名。《后汉书·高句骊传》:“小水貊,出好弓,所谓‘貊弓’是也。”
见“传大召”(794页)。
十六国时期前燕宗室、将领。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慕容氏。国君※慕容儁子,※慕容暐兄。封乐安王。光寿二年(358),讨叛燕降前秦之李历于濮,降其众,迫历奔荥阳。建熙八年(367),太宰慕容恪
地名。又译额儿古涅昆。“也里古纳”意为“险峻”,“昆”意为“山崖”,指今内蒙古额尔古纳河东南一带。据《史集》传说,蒙古人的远代祖先居该地深山密林中,后人口繁衍,居地不足,遂熔铁破山,进入草原。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