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纳西语

纳西语

我国纳西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永胜、宁蒗、德钦、中甸、剑川、鹤庆、兰坪,四川凉山州的木里、盐源、盐边等县,西藏自治区的芒康县也有少量分布。使用人口约27万。纳西语方言差别较大,分东部和西部两个方言,方言间通话有困难,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以丽江县丽江坝纳西语为例:语音特点:有单辅音33个,塞音、塞擦音分清、浊、清送气3套,塞擦音有舌尖前、卷舌、舌面前3套,有唇齿音,方言中还有小舌音和卷舌塞音。有同部位的鼻冠加浊塞音、塞擦音构成的复辅音6个。有10个单元音,1个卷舌音。关于松紧元音的有无问题,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有,多数认为没有,但方言中有松紧对方立现象。有11个复元音,均为后响型,由i、u、y介音加主要元音构成。无韵尾。有4个声调,区别词义的作用较大。语法特点:虚词和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有形态,但不很丰富。词类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10类。名词有性、数和指小指大等语法形式,均在名词后加词尾表示。量词较丰富,数词不单用,一般均和量词结合使用,结合的次序是数词在前,量词在后。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多数、集体4类,后3类的第一称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别,第二、三人称对长辈、平辈、晚辈有昵称、尊称的区别。人称代词有格,用元音和声调的变化表示。动词有情貌、态等语法范畴。情貌有将行貌、进行貌、已行貌、完成貌4种,均用在动词后加助词的方式表达。动词用重叠方式表示互动或反复、连续动作的语法意义,动词重叠后变调加疑问语气助词可表示疑问。存在动词有类别范畴。形容词也可重叠,重叠后表示程度的加深。结构助词较丰富,有分别表示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各类助词,句法作用较大。句子的基本语序为主—宾—谓,名词、代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后,状语在谓语前面,补语在中心词后。词汇特点:单音节或由单音节合成的复合词是词汇的主要组成部分。复合词的结构方式有联合、修饰、支配、表述4种。派生词占一定比例,用在词根前后加附加成分的方式构成,四音联绵词较丰富。借词主要来源于汉语,也有一定数量的藏语借词和白语借词。

猜你喜欢

  • 占藏先结簇长官司

    明代四川土司名。洪武十四年(1381)正月置。秩正七品。治所在今甘肃迭部县东南。十五年,遣使入朝贡马,获赐绮钞有差。二十七年(1394),明朝更定番国朝贡议,将其列入全国可定期朝贡的30长官司之一。永

  • 苑川

    古地名。即今甘肃榆中县大营川地区。以汉置牧师苑于川内,故名。又以在汉勇士县境内,亦名勇士川。原为鲜卑莫侯氏居地。约东晋初,鲜卑乞伏述延(西秦国君乞伏国仁曾祖)破该部,迁居于此。其孙乞伏司繁立,于东晋废

  • 芮芮国师

    见“柔然国师”(1781页)。

  • 嵩寿

    ?—1755清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赫舍哩氏。大学士希福曾孙。雍正元年(1723)进士,授庶吉士,散馆编修。十二年(1734),充日讲起居注官,迁侍讲。十三年,命在尚书房行走。乾隆元年(1736),转

  • 忠室

    西夏职官末品封号。西夏语音“多收”,西夏文《官阶封号表》有“文孝恭敬东南姓官民地忍”称号。下有义平、识睦、益盛、谋便、蔽集等5种。参见“官阶封号表”(1532页)。

  • 汇宗寺

    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南。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圣祖在多伦诺尔(今多伦)会见蒙古各部首领,应彼等之请,建此寺。由章嘉呼图克图任住持,执掌内蒙古地区宗教事务,各旗均派喇嘛一人居之,为内蒙古地区藏传佛

  • 削姆朗

    独龙语音译,意为“用刀子耕作或砍的土地”。解放前云南贡山独龙族主要耕地,即火山地。一般是在冬、春选择地段,砍伐地上的树木、杂草,干后聚而焚之。播种前不翻土,玉米、豆类用木棍点播;荞、稗等进行漫撒。由于

  • 俟勤

    见“俟斤”(1689页)。

  • 西宁熟番八族

    青海西宁藏族的俗称。即朱户勒汪什科、鲁仓、折科、阿里克、郭密、的扎、隆武、阿楞8族。多居大通河北、共和县、贵德南部、同仁县、循化县境内。兼营农、牧业,生活习惯接近汉族。

  • 朵儿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永乐五年(1407)正月设置之朵儿必河卫均作都尔弼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