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司尼
傈僳语音译,意为“山神”或“山鬼”。旧时傈僳族原始宗教观念之一。系与傈僳族的基本经济活动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神。被认为是自然和村社经济活动的主宰者,山、石、土地、树木、水等均属其所有,故在每年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之前须对其进行祭祀。据说如触犯了它,就会致病,全身发痛。此时须用鸡、羊或猪1只,加艾和栗树枝各1枝进行献祭。
傈僳语音译,意为“山神”或“山鬼”。旧时傈僳族原始宗教观念之一。系与傈僳族的基本经济活动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神。被认为是自然和村社经济活动的主宰者,山、石、土地、树木、水等均属其所有,故在每年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之前须对其进行祭祀。据说如触犯了它,就会致病,全身发痛。此时须用鸡、羊或猪1只,加艾和栗树枝各1枝进行献祭。
近代壮族农民革命战争。清咸丰元年(1851),太平府新宁州(治今广西扶绥)壮族秀才※吴凌云(?—1863)因同情农民,被官府以“通匪”罪入狱。次年,越狱回家,被当地农民拥为首领,举行武装起义。为新宁知
书名。今人陈述(1911—1992)辑录的辽代文集。凡13卷。述字玉书,河北乐亭人。在前人《辽文存》、《辽文萃》、《辽文续拾》的基础上,补辑《辽史》、《高丽史》等众多史书中有关文献,以及方志中著录的和
解放前伊犁乌孜别克族学校名。初创于18世纪70年代末,原为乌孜别克清真寺宗教学校,初仅能招收学生40—50名。20世纪初,规模扩大,教学内容逐步向现代化过渡。30年代时发展成为正规制小学,改名为“鲁西
青海西宁藏族的俗称。即朱户勒汪什科、鲁仓、折科、阿里克、郭密、的扎、隆武、阿楞8族。多居大通河北、共和县、贵德南部、同仁县、循化县境内。兼营农、牧业,生活习惯接近汉族。
哈尼族传统节日之一。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据记载,明永乐十一年(1413),教化长官司土官龙者宁入贡京师,瞻仰京城先进文化盛况,并出席明成祖亲临的端午盛节。龙者宁返故里后,每年便在六诏山哈尼区如期举行,
山名。清代又称牛皮箐。位于贵州省东南苗岭山脉。海拔2179公尺。重山叠嶂,绵亘二三百里。北倚丹江(今雷山县北),南接古州(今榕江),西连都匀、八寨(今丹寨),东达清江(今剑河)、台拱(今台江)。山中危
见“太阳罕”(273页)。
见“爱河卫”(1898页)。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黑错寺”。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镇。康熙十二年(1673),由噶丹嘉措弟子甘南甘加人贝谢热却丹,在合作地方首领支持下建成。乾隆十四年(1749),赛赤萨木察第一世坚赞僧格于该寺建
西域古国名。今新疆英吉沙一带。西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有户125,口670,兵350。居民从事游牧,少谷,寄田疏勒、莎车。宣帝神爵三年(前59)始属西域都护。三国时为疏勒所并。南北朝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