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川之战
南诏与吐蕃战争。南诏王阁罗凤于唐天宝十一年(752)臣附于吐蕃。异牟寻时,因苦于吐蕃重税苛赋,夺其险地立城堡,又岁征兵以助镇防及所谓“三忍、四难忍”,谋击吐蕃。贞元十年(794),与唐使崔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是年,吐蕃向南诏征兵万人,牟寻阳示寡弱,仅出5000人行。乃自将数万踵其后,昼夜兼行,乘其无备,与吐蕃兵大战于神川,大破之,遂断铁桥,夺铁桥等城垒16,擒其王5人,降其众10余万。遣使告捷。又遣弟蒙凑罗栋、请平官尹仇宽等27人献铎槊、浪人剑、地图及吐蕃印八纽,请复号“南诏”。
南诏与吐蕃战争。南诏王阁罗凤于唐天宝十一年(752)臣附于吐蕃。异牟寻时,因苦于吐蕃重税苛赋,夺其险地立城堡,又岁征兵以助镇防及所谓“三忍、四难忍”,谋击吐蕃。贞元十年(794),与唐使崔佐时盟于点苍山神祠。是年,吐蕃向南诏征兵万人,牟寻阳示寡弱,仅出5000人行。乃自将数万踵其后,昼夜兼行,乘其无备,与吐蕃兵大战于神川,大破之,遂断铁桥,夺铁桥等城垒16,擒其王5人,降其众10余万。遣使告捷。又遣弟蒙凑罗栋、请平官尹仇宽等27人献铎槊、浪人剑、地图及吐蕃印八纽,请复号“南诏”。
清代在甘肃河州(今临夏)回、东乡、撒拉等民族聚居区推行的基层政权组织制度。清廷为了有效制止河州地区各族穆斯林的反抗斗争,加强统治,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改明时“里甲制”为“会社制”。每会辖20到3
畲族称谓之一。又称“菁寮”、“菁寮”。明清时期,居住在福建、浙江等地的畲民,普遍种制蓝靛(青靛),质地优良,被当地汉人称为“菁民”。明代迁入闽东种菁的畲民称“菁客”,进入浙南的畲民,因搭寮垦荒种菁,被
见“破六韩”(1847页)。
见“古里河卫”(442页)。
?—583西魏、北周大臣。字文若。鲜卑于氏(原为万忸于氏)。燕国公※于谨之子。年十一,尚宇文泰女平原公主,拜员外散骑常侍,封安平县公。大统十六年(550),进爵郡公,加大都督。领泰帐下左右、禁中宿卫。
见“思州宣慰司”(1659页)。
清代青海藏族部落分支名。玉树二十五族之一。牧地在通天河东北岸。东界加迭喀桑、称多,北邻娘磋,西南抵通天河、安冲。有百户1员,驻沁喀庄。无百长。属民百余户,庐居农耕。信奉喇嘛教红教派。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
见“秃都河卫”(1084页)、“秃屯河卫”(1083页)。
蒙古族测量长度的单位。蒙古语音译。始见于《蒙古秘史》,旁译作度,总译作度亦作步。即成人向左右分别伸直两手,从左手中指尖端至右手中指尖端的长度,约五至六尺(因人而异),与汉族的“度”相同。早在成吉思汗以
旧时西藏门隅地区行政区划的俗称。位于西藏山南地区东南部、娘江曲沿岸。18世纪中叶按地域区划的六定为:邦金雪参堆定、邦金雪参麦定、卡瓦定(一作“木曲定”)、笼崩定、拉子康门定、加住定(一作“莫圈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