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皮筏子

皮筏子

亦称筏子,古称革船。黄河中、上游一带回、东乡、保安、撒拉、汉等民族传统水上运载工具,以兰州一带为最多。由来已久。据《水经注·叶榆水篇》载: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曾遣兵乘“革船”南下水。《旧唐书·东女国传》亦载:用牛皮为船以渡。分羊皮筏与牛皮筏两种,羊皮筏多用山羊皮制作。将牛羊宰杀后,完整剥下皮张,经过浸泡、曝晒、去毛净皮,灌入适量的食盐、胡麻油和水,揉制加工,皮呈红褐色,用细绳将四肢(留一肢作充气用)及颈缠牢,成皮袋,此称“浑脱”。唐李筌《太白阴径·战具篇·济水具》云:“浮囊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紧缚其孔,缚于胁下,可以渡也。”最初,填以羊毛、干草的充气皮袋均单个使用,唐代称之为“草囊”。后将若干草囊并在一起,架上木椽,以绳捆成整体,称之为皮筏。组筏时,对皮囊口吹气,扎好袋口,或十余只,或二三十只缚在木杆上组成一筏,亦可连接数筏至数十筏为一体。大者一般可载数千斤乃至数万斤。由水手操作顺流而下,但不能逆流而上,故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说。据史载,元初征大理时,以皮筏渡金沙江。嘉靖年间,明朝政府曾在东乡梨子山下的洮河上开渡口一处,用以运货载人。用皮筏摆渡,沿用至今。

猜你喜欢

  • 角端弓

    古代匈奴、鲜卑等使用的一种弓。角端似牛,角可为弓。《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其地产“角端牛,以角为弓,俗谓之角端弓。”陆玑《毛诗疏》称: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曾以弓赠汉使苏武。

  • 堪都

    见“罕都”(1172页)。

  • 韩努日

    ?—1895清代循化街子工头人。青海循化(治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撒拉族。清光绪二十年(1894)初,乘老教与新教因缠“达斯达尔”(头巾)方式不同而发生争执之机,暗中支持老教,与支持新教的韩老四

  • 斡里朵

    即“斡鲁朵”(2426页)。

  • 犁汙王

    匈奴王号。又作犁汗王。已知汉代匈奴有4人享有此封号。(1)犁汗王。名佚。壶衍鞮单于(前85—前68年在位)时,率部驻牧今甘肃河西走廊以北一带。西汉昭帝元凤三年(前78),受单于命窥汉边,以酒泉、张掖兵

  • 丰王

    金封爵,次国一字王号。金太祖子完颜乌烈、太宗子完颜宗美、世宗孙完颜珣(宣宗)等先后受封。天会十三年(1132),熙宗继立,追尊其父完颜宗峻为景宣皇帝,及海陵弑立,降熙宗为东昏王,降宗峻为丰王。

  • 麻达

    高山语音译。清代台湾高山族村社听差。亦称“猫踏”、“咬叮”等。各村社均有设置,均由未婚少年充任,听候通事、土目差遣。主要负责传递“番社”与官府之间或“番社”之闾来往公文,“凡传递文书,两手系铃摇之,其

  • 万汗

    见“王台”(200页)。

  • 克失的迷

    即“客失的迷”(1752页)。

  • 合答斤

    蒙古尼伦诸部之一。又作合底忻、哈答斤、合塔斤、哈答吉、哈塔斤。与成吉思汗所出孛儿只斤氏同宗,为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儿之兄不忽合塔吉之后裔。辽、金时游牧于今呼伦湖以东地区,与※散只兀部为邻,关系最密,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