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王阿崇

王阿崇

约1777—1798

清嘉庆年间布依族起义女首领。又称王阿从、王囊仙(布依语意为仙姑)。贵州南笼(治今安龙)洞洒人。布依族。通巫术。嘉庆元年(1796),与※韦朝元、堂兄王化明等一起,借行巫医之机,揭露地主、高利贷者、土司、官吏的罪行,激发布依族人民起而反抗。十二月,在南笼普坪等地起义,史称※“南笼起义”。被推为首领之一,号称“皇仙娘娘”。起义军以洞洒寨为京城,改嘉庆二年为仙大元年,封设官职,以桑鸿升为军师。二年二月,攻占册亨城,杀州同曾艾、把总杨烈、外委杨国章等贪官污吏。占广顺坝场,进逼贵阳城,势及滇、桂二省,西南为之震动。清廷派云贵总督勒保率湖南、云南及两广等省官军及地主武装,分路镇压,被迫退守洞洒、当丈。三年,当丈失守,与韦朝元等被俘,遇害。布依族人民在安龙城和当丈建庙堂,供奉她和韦朝元的塑像,以示追念。

猜你喜欢

  • 故元

    明朝建立后对先朝元的称呼。初见于洪武(1368—1398)初年明朝君臣的言论,并记入《明太祖实录》中。明人的记载及《明史》等均沿用此称。见“北元”(525页)。

  • 李亚子

    见“李存勖”(1030页)。

  • 杂郭

    藏语音译。意“草产”。指旧时西藏部分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划给各户※差巴使用且承担一定支差义务的天然草场。面积大小不等。由政府派人会同当地头人勘察划分,并登记造册,规定各户相应的支差义务。在各户草场间立界石

  • 舍尔巴

    见“夏尔巴人”(1850页)。

  • 班布敦

    清朝武官。蒙古镶黄旗人。吴鲁特氏。世居扎鲁特地方。康熙十六年(1677),以骁骑校从征耿精忠至江西,随安南将军觉罗舒恕败敌都督范启明等兵6千余于艾口地方。连败莲塘口敌陈总兵于马鞍寨、俞将军于浮潭、提督

  • 精奇里江

    古水名。一作锦衣里江、净溪里江;“里”,一作“哩”;、江”,满语作“乌喇”。因水色黄(索伦语和满语谓“黄”为精奇里,旧亦有说“精奇里”为满语“盛哉”之意)得名。黑龙江北岸最大支流,前苏联称结雅河。源出

  • 龙原府

    渤海王国置。又称栅城府,号东京。为渤海十五府之一。府名龙原当取义于大钦茂为王时曾以东京为王都;栅城之名乃因袭高句骊栅城旧名。领庆、盐、穆、贺四州。治庆州,故址即今吉林省珲春县珲春镇东15华里之八连城;

  • 岗卓拉顿

    藏语音译,即力役租税。解放前藏族地区的徭役赋税。“岗卓”意为“力役”,指派遣人畜支应差徭;“拉顿”意为“租税”,指用实物、钱财缴纳捐税。归时藏区的徭役赋税,总分此二类。

  • 段智祥

    ?—1238?宋代云南大理国(后理国)第二十世国王。白族。大理人。※段智兴子,※段智廉弟(一作段智廉子)。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即位,改元天开。后又改元天辅、仁寿。嘉定五年(1212),率兵至寻甸

  • 马发

    旧时蒙古族少年的一种发式。清朝至民国时,主要流行于蒙古土默特等地区。即蒙古少年头顶前部中央所留的一撮头发。蒙古家庭从婴儿出生到剃头时,用剃刀把头发大部分剃尽,仅留下头顶囟脑门上一撮“胎发”,取吉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