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柤
春秋时众狄之一。亦作翟柤。约分布在晋东南,后随众狄北移。与晋国为邻,筑有坚城,兵力强健。《国语·晋语》载:“献公田(猎),见翟柤之氛(氛,凶象也),归寝不寐”。因内部矛盾,其君“好专利而不忌”,“君臣上下,各餍其私”,“民各有心”,被晋国所乘。晋献公五年(前672),晋灭骊戎后,遭晋大夫却叔虎攻击,城破遂灭。一说东迁为沃沮。
春秋时众狄之一。亦作翟柤。约分布在晋东南,后随众狄北移。与晋国为邻,筑有坚城,兵力强健。《国语·晋语》载:“献公田(猎),见翟柤之氛(氛,凶象也),归寝不寐”。因内部矛盾,其君“好专利而不忌”,“君臣上下,各餍其私”,“民各有心”,被晋国所乘。晋献公五年(前672),晋灭骊戎后,遭晋大夫却叔虎攻击,城破遂灭。一说东迁为沃沮。
唐代在西突厥地区建立的羁縻机构。高宗显庆二年(657)以摄舍提部(又作摄舍提暾)置。辖地位于博罗塔拉(今博乐县)一带。隶北庭都护府管辖。
见“丁鹤年”(15页)。
①渤海王国置。为中京显德府所辖六州之一,已知领盛吉、蒜山、铁山3县。州治在中京西南300华里处,故址或说为今吉林省安图县二道镇西北12华里之报(宝)马城;一说在该省靖宇县东北白山镇附近;有说在伊通与双
参见“腾格”(2372页)。
见“挞马”(1619页)。
碑名。又称“宴台碑”、“宴台女真国书碑”等。以女真文字题刻,记录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及第进士的情况,包括试题、考中者姓名及其里贯等内容。共有女真文字23行,据道光年间拓本,额题12字,正文尚存1
即“蒙古”(2323页)。
即“贡萨”(993页)。
即“达姤部”(728页)。
彝语音译。意为“负担”。旧时四川凉山美姑地区彝族奴隶社会中的一种剥削制度。过年时,※曲诺、※瓦加(阿图阿加)两个等级每户必须向主子交纳半个猪头、1斤酒;主子家逢有婚丧嫁娶等事,必须交纳鸡、酒、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