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牯脏头

牯脏头

苗族主持祭祀祖先活动的头领。亦称鼓头、鼓社头。以同一血缘的家族组成的鼓社为单位举行。盛行于贵州东南部、广西融水地区。“吃牯脏”之俗,源于祖先崇拜。祈祷祖先保佑子孙昌盛,岁岁平安。每相隔7年、13年或25年举行一次,行期1~3年。每年举行一二个活动,由上届牯脏节推举的牯脏头主持。在本次吃牯脏祭典期间要推选5名下一届主持节日的头领。有大小之分。第一牯脏头最大,苗语称“戛纽”,顺次称“戛雄”、“戛劳”、“戛汪”、“戛播”,各有1司。戛纽可世袭,亦可选择本家族内已婚、有威望、朴实的壮年男子担任,经占卜(破蛋或鸡卜)确定可否充任。被选中者不得推辞不干,否则要受开除寨籍之惩罚,遭全族人冷淡,以后禁止参加族内一切活动。因当选者祭典时多在钱财上受损失,自愿承担者少。因中选也是本房的荣耀,有时亦相互竞争。有时也由各房轮流担任。主要职责是主持祭典活动的一切事务,召集各房族安排准备工作,主要是牯牛。在吃牯脏期间,牯脏头们要按传统规矩行事,直到选出下届头领。新头领平时亦参与调解纠纷,与※寨老、※活路头、※鬼师共同组成管理村寨的“四老”。

猜你喜欢

  • 裴矩

    548—627隋朝大臣。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字弘大。北齐时为高平王文学,北周时,任定州(治今河北定县)总管杨坚记室。入隋,迁给事郎等职,参加讨伐陈朝之役,撰有《隋开业平陈记》。开皇十年(590)

  • 奇楞

    赫哲族的一支。一作奇楞斯勒。其意一说为“姓齐的人们”,或说“住在江边的人”。为黑龙江省同江县下八岔赫哲人对居住勤得利以上地区赫哲人的称呼;或说是这一地区赫哲人的自称,因其是从黑龙江中游鄂伦春族居住地迁

  • 伊逊河卫

    见“也速卫”(141页)。

  • 苏毗如

    唐吐蕃军政建制。又称孙波如。“如”藏语意为“翼”。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仿唐朝府兵制建立,为军政单位。掌管辖区内军政事务。辖地在今藏北及与青海、云南藏区相接部分。为吐蕃“五如”之一。设“如本”统领。辖

  • 土族土司制

    元明清王朝在土族地区以封授土族或其他民族首领世袭官职进行统治的一种制度。其始祖为他族者,因长期生活在土族地区,后裔亦逐渐融合于土族中,成为土族土司制的组成部分。元朝因袭唐宋王朝羁縻措施,利用少数民族首

  • 麻吾

    佤语音译。旧时云南西盟佤族中心区对高山耕地的一种称谓。一般是指在山腰以上的土地,这里气候比山麓冷,所种旱稻大多颗粒不够饱满。到解放前夕,耕地虽大部分已为各个个体家庭长期占有,但这种高山耕地因产量极低,

  • 湘川蛮

    南北朝时湘川少数民族的总称。古称※荆蛮,秦汉称※黔中蛮或长沙武陵蛮。分布在今湖南湘、资二水流域,广西桂江、广东北江流域大部以及湖北陆水流域。以居湘川而得名。永明三年(485),其首领陈双、李答等举兵,

  • 汉军火器营

    清代八旗汉军中兵种之一。始设于后金天聪五年(1631),太宗皇太极命名为“乌真超哈(重兵)一旗”。因系由八旗※汉军枪营、※汉军炮营以及护炮的※藤牌营所组成,故名。

  • 合欢结

    契丹族习俗。详见“讨赛篱”(614页)。

  • 汪结

    ?—1749清代四川明正土司。藏族。原为明正土司守备,随军征剿瞻对,多所出力,后又供出有关隐匿情事。乾隆十一年(1746),以理塘宣抚使安本才具平庸,无抚驭能力,及失地、容奸罪,降副土司。翌年,任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