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爱马克

爱马克

①蒙古社会的经济、行政单位。亦译作艾马克、爱马、阿亦马黑等。蒙古语音译。原意是相近事物的结合,后引申表示氏族、家族、部落集团。通常指游牧于同一地区的※阿寅勒集团,俗称为“部”。蒙元时期的军事、行政单位是万户、千户制,诸王、功臣领地上的属民阿寅勒集团称作爱马克。元朝中期以后,开始代替※投下,具有领地的意思。元亡明兴,万户、千户制被※兀鲁思和※鄂托克代替,并成为领主的世袭领地。从其亲族关系上,一般也称作爱马克。它与鄂托克的主要不同点在于:鄂托克是地缘的结合,其成员不一定属于同一个亲族;而爱马克的人都被认为属于同一的亲族集团,是部落的分支。它必须有自己的牧地—努图克(亦译讷秃克),由封建领主任头领,称为※宰桑、阿哈、札萨克或图什墨尔等。每个蒙古人都属于固定的爱马克,不许离开,否则会受惩罚。爱马克的大小极为悬殊,通常由几个爱马克构成一个鄂托克,有时一个爱马克就等于一个鄂托克,甚至构成一个兀鲁思(万户),故有大爱马克、小爱马克之称。清朝建立盟旗制度后,仍保留其称,将以前的大领地称作爱马克或部,由几个小领地(和硕、旗)组成。但已失去政治、军事机能。今蒙古国仍作为地方行政单位。 ②清代喀尔喀蒙古的喇嘛僧团。喀尔喀蒙古的大寺院拥有成千上万的喇嘛,划分为若干爱马克(部),围绕大寺院。每个爱马克有二百至五六百不等的喇嘛,分别建有爱马克寺院,作为大寺院的属寺,各自举行呼拉尔(诵经会)等佛事活动。每个爱马克有自己的地段和牲畜,土地可以出租,或由沙比纳尔(寺院奴隶)耕种。爱马克的喇嘛过多时,又可划分出新的爱马克。如哲布尊丹巴常驻的库伦(今乌兰巴托)有喇嘛1.3万余名,划分为28个爱马克。庆宁寺(即阿穆尔巴雅斯呼朗图寺,供有第一世哲布尊丹巴的龛座)有2000余名喇嘛,分为6个爱马克。额尔德尼昭亦有近2000名喇嘛,分为6个爱马克。每个爱马克登记在册的喇嘛,有的常驻寺院,有的分散到草原,但定期回寺院参加诵经等活动。

猜你喜欢

  • 侯勒

    见“四胡”(552页)。

  • 赤窟

    见“赤驹”(1011页)。

  • 张云鹏

    明朝官员。字天翼。白族。云南大理府(今大理市)喜洲上洪坪人。弘治十五年(1502)中进士,授大理寺评事。为官清正,执法严明,对横行霸道的宦党也“如法判拟,不少假借”,故触怒宦官刘瑾,被贬为湖广宁远县丞

  • 白勒库达

    解放前新疆柯尔克孜族婚俗。柯尔克孜语音译,意为“母胎订婚”。类似内地的指腹婚。据说此种形式渊源于玛纳斯。一般发生于关系较好的家族或亲戚之间,希望亲上加亲。婚配概由父母及氏族首领包办。解放后渐被淘汰。

  • 兴龙笙

    即“兴隆笙”(916页)。

  • 开平

    见“上都”(114页)。

  • 阿巴干

    德昂语音译。亦作首包别、胡俏。德昂族自由婚恋社交组织之领头姑娘。经民主选举产生,报村寨头人认可。当选者为女性未婚青年,须作风正派、品德端正,热心公益事宜,关心村社公共事务及男女青年的婚姻,具有一定的组

  • 辟展

    见“蒲昌县”(2319页)。

  • 圣祖御制沪定桥碑记

    碑铭。康熙四十年(1701),清军平定驻打箭炉营官喋巴昌则集烈之乱后,提督岳升龙奏请于泸水旧渡口建铁索桥,四十五年(1706)桥成,四十七年康熙帝赐名泸定桥,并亲自撰文,勒石树碑以纪其事。碑文载《卫藏

  • 托新卫

    见“塔赛卫”(21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