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焉耆—龟兹文

焉耆—龟兹文

公元3—9世纪居住在中国新疆操印欧语的居民使用的一种古代文字。20世纪初发现于新疆的库车、焉耆和吐鲁番等地。它所记录的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东支。由于这种语言过去很长时间被认为是“吐火罗语”,所以这种文字以前又被称为“吐火罗文”。专家们根据已发现的文献,对这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进行了分析,认定它有两种方言:一种主要分布在焉耆—高昌(今吐鲁番)地区,取名为“甲方言”或“甲种吐火罗语”;另一种主要分布在古龟兹(今库车)地区,取名为“乙方言”或“乙种吐火罗语”。这两种方言的动词词义和变化各成体系,差异较大。学者们对“吐火罗语”名称的讨论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后来的研究成果证实,所谓的吐火罗语即为焉耆—龟兹语,并且二战以后法国考古队又发现了真的“吐火罗语”,于是从80年代开始,原来的“吐火罗文”旧称改名为“焉耆—龟兹文”。焉耆—龟兹文字母采用的是印度婆罗米文的中亚斜体字母,字体和于阗文较相似。焉耆—龟兹文文献比较丰富。各国现已刊布的文献有数十种。在文学作品中有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长达27幕的剧本《弥勒会见记》,有演唱故事《六牙象本生故事》、《哑躄贤者故事》、《须大拿太子故事》、《福力太子故事》等,诗歌有《箴言诗集》、《摩尼赞美诗》等。宗教文献主要是佛教经卷,如《法句经》、《佛所行赞》、《一百五十赞颂》、《福力太子因缘经》、《托胎经》、《辨业经》、《饿鬼经》等。此外,还有不少其它方面的文献、如字书、公文帐册、医学著作、史料和题识等。这些文献中大部分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德、俄、日等国的所谓探险家所得,现分藏于柏林、巴黎、圣彼得堡、伦敦、新德里、东京等地。研究焉耆—龟兹文献的主要是德国、法国、日本、比利时等国的学者。中国学者季羡林也发表过很有价值的论文。战前各国的研究以焉耆语文为主,战后逐渐转向龟兹语文。

猜你喜欢

  • 榼苏户属劫罗

    藏语音译。吐蕃官名。长庆《唐蕃会盟碑》有载,记其藏文对音为“khab so vochog gi”,相当于唐朝之宫廷总管。

  • 段义长

    一作段易长,即“段正兴” (1696页)。

  • 布沙

    部分壮族自称。亦作“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有居“干栏”,击铜鼓,崇信鸡卜,妇女穿紧身上衣,下身著百褶长裙之俗。操壮语北部方言。有黑沙人(衣饰尚黑)、白沙人(衣饰尚白)之分。明清

  • 博尔和

    ?—1676清朝武官。蒙古镶白旗人。宁佳特氏。世居察哈尔地方。康熙十三年(1674),以八品官从征耿精忠至江西,屡败其众。又败敌于宜黄县之东山。十五年(1676)从安亲王岳乐征吴三桂,破敌将军夏国相、

  • 窦威

    唐初大臣。字文蔚。一说为鲜卑纥豆陵氏(后改为窦氏)。一说本为扶风平陵人,其先避难代地,赐姓纥豆陵氏。隋太傅※窦炽子,唐太穆皇后从父。喜文史,贯览群书,诸兄谓之为“书痴”。隋内史令李德林举秀异,射策甲科

  • 老兀

    见“罗武”(1415页)。

  • 门孜康

    藏语音译,意为“医算局”。原西藏地方政府所属讲习医药、历算,主要为封建领主治病及编制藏文历书的机构。清康熙十五年(1676),初在药王山之药王庙内传习医药知识,至五十六年(1717)后开始讲习藏医、历

  • 巴颜恩克

    卫拉特蒙古杜尔伯特部台吉。绰罗斯氏。蒙克特穆尔同族台吉。乾隆十八年(1753),随“三车凌”内迁。翌年,从蒙克特穆尔、巴济等潜逃准噶尔,游牧于塔本集赛(今新疆塔城、裕民、博罗、额敏等县地)地区。后受清

  • 昆都仑歹成台吉

    见“青把都儿台吉”(1282页)。

  • 南征录

    书名。有关镇压广西少数民族起义的记事。1卷。明张廅(字延玺,今江苏江浦人,汉族)撰。明天顺八年(1464),瑄为广西右布政使,参与镇压广西瑶、壮等少数民族武装起义,并逐日记录出征状况,汇为是书。日记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