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米
蒙古、鄂温克等族传统食品。起源于农业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就以此为军队的行粮,将米干炒或煮熟晾干再炒,食时用水调和。随着各族经济文化交流,被游牧、狩猎民族广泛采用。蒙古炒米多用糜米干炒,贮入容器,吃时放入奶茶中或拌以奶油、白油(高级奶油),喷香脆甜,食后耐饿。便于储藏、携带,适于行军作战、长途放牧、狩猎和旅行,深受牧民、狩猎民喜爱。
蒙古、鄂温克等族传统食品。起源于农业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就以此为军队的行粮,将米干炒或煮熟晾干再炒,食时用水调和。随着各族经济文化交流,被游牧、狩猎民族广泛采用。蒙古炒米多用糜米干炒,贮入容器,吃时放入奶茶中或拌以奶油、白油(高级奶油),喷香脆甜,食后耐饿。便于储藏、携带,适于行军作战、长途放牧、狩猎和旅行,深受牧民、狩猎民喜爱。
见“丹却嘉措”(378页)。
见“罗布桑纳木札勒”(1424页)。
西夏大臣。党项羌族。夏崇宗时(1086-1139)官枢密使。大德五年(1139)二月,奉崇宗李乾顺命,与大将讹同为陕西招抚使,同延安招抚使李世辅出兵攻陕西。五月,李世辅
见“高昌故城”(1918页)。
见“泥撅处罗可汗”(1515页)。
西魏、北周、隋朝大臣。鲜卑贺若氏。先世为代人,后迁河南洛阳。北魏云州刺史贺若伏连孙,西魏右卫将军贺若统之子。刚果,有干略。初以功臣子,赐爵容城县男,累迁直閤将军、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尚食典御。为宇文
参见“百夷”(747页)。
西夏碑刻。西夏仁宗乾祐七年(1176)建于甘州(今甘肃张掖市)城西10里黑水河桥。碑高1.15米,宽0.70米。碑文两面,阳面汉文,楷书13行,行30字;阴面藏文,楷书21列。碑文记述仁宗李仁孝为黑水
1512—?明代蒙古左翼察哈尔万户领主。全称巴延达喇纳琳台吉。孛儿只斤氏。※达延汗孙,※巴尔斯博罗特济农第五子。领察哈尔万户所属察罕塔塔尔(白鞑靼),驻牧于宣府独石口边外,距明塞十五六日程。在张家口与
见“广宁府路”(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