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火葬

火葬

葬式之一。亦称火化。将死者以火焚化。迄今中国最早的火葬发现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初期遗存,一些民族延续至今。火葬大致有三种情形:(1)因民族习俗行火葬。《荀子·大略篇》谓,“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也,而忧其不焚也”。从历史上看,与氐、羌族系有关的彝族、纳西族、普米族、白族等都行火葬。一般以家族或村寨为单位拥有火葬场。火化毕,有的以土掩埋骨灰;有的则将其置于木制“火坟”安葬。他们以为火葬可使灵魂升天。(2)因宗教原因行火葬。信仰佛教的西藏藏族、内蒙蒙古族高僧死后均火葬。另外,锡伯族、达斡尔族萨满死亡,也火化其尸。(3)因迷信意识行火葬。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对患恶疾、难产、坠岩、溺水以及被蛇伤虎咬等非正常死者,都以火焚之,以祛除邪魔。由于火葬具有多种优点,近些年逐渐为更多的民族采用。

猜你喜欢

  • 喇巴奇

    见“拉夫凯”(1367页)。

  • 胥要德

    ?—739渤海王国官员。文王大钦茂时官若忽州都督、忠武将军。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日本天平十年),受命为聘日大使。适因南海阻风,取道渤海归国之日本朝唐使者平群广成至,遂与副使己珍蒙等于翌年分乘两船赴

  • 回纥

    古族名。先世为丁零、狄、北魏时的袁纥、隋时的韦纥、乌纥。原为铁勒之一部。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公元7世纪时徙居于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臣属于突厥帝国。隋大业(605—618)年间,因反抗西突厥的统治,联

  • 蒙莱路军民总管府

    元代土司名。据《元史·世祖本纪》载,至元二十七年(1290),改蒙莱甸为蒙莱路。清倪蜕《滇小记缅程》称自腾冲入缅道路。经南甸、罗必思等处,8日而至蒙怜路,又1日至空地,再一日至蒙莱路,由蒙莱5日至太公

  • 大明

    五代后唐时南诏大义宁国肃恭皇帝杨干贞年号。931—937年,凡7年。

  • 灵武

    ①古县名。西汉置,东汉末废。在今宁夏贺兰县西北。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汉将段颎与羌人作战于此地之灵武谷。 ②郡名。隋大业三年(607)改灵州置,治所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唐初改为灵州,天

  • 戛纽

    见“牯脏头”(1665页)。

  • 镇西府学

    清代新疆官学名。校址在府所在地(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族自治县县城)。乾隆三十八年(1773)置。每年通过考试录取文童3名,武童3名。有教授1员。

  • 图苏胡城

    蒙古国大汗行宫。又译图苏湖、秃思忽。位于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南30里。太宗十年(1238),筑城,建迎驾殿。据《史集》,大汗在赴和林途中,于该处停留,接受贡献和行乐,后赴和林万安宫。

  • 诺伯

    彝语音译。又作诺波。“诺”意为“黑彝”, “伯(波)”意为“好”,全意为“好黑彝”或“好骨头黑彝”。解放前四川大小凉山奴隶主以血统划分的奴隶社会阶层之一。是奴隶主阶级血统论的产物。黑彝奴隶主自诩骨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