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满-通古斯语族

满-通古斯语族

又称通古斯-满语族,通古斯语族。阿尔泰语系的语族之一。包括中国境内的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伦春语、鄂温克语和在历史上使用过的女真语;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埃文基语、埃文语、涅基达尔语、那乃语、乌利奇语、奥罗克语、乌德盖语、奥罗奇语;蒙古国的鄂温克语(又称喀木尼甘语)。分布在中国的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呼玛县、塔河县、富裕县、讷河县、嘉荫县、同江县、饶河县,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额尔古纳左旗、扎兰屯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县、巩留县、塔城县等;俄罗斯联邦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埃文基自治专区、雅库特自治共和国、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萨哈林州、堪察加州、马加丹州;蒙古国的巴尔虎地区。使用满-通古斯语言的民族总人口约445万。其中,中国439万(1982),俄罗斯联邦约5.64万(1979),蒙古国千余人。但是有的民族大多数或半数已不使用本民族语言,因此目前使用人口只8万人左右,在中国约为4.6万人。不使用本民族语言的人,在中国转用汉语,在俄国转用俄语。早期的分类法划分为两个语支。满语支包括满语、女真语、赫哲语、那乃语、乌利奇语、奥罗克语、乌德盖语、奥罗奇语等。通古斯语支包括鄂温克语(旧称索伦语)、埃文基语、埃文语、涅基达尔语等。较新的分类法是在通古斯语支中再划分为西伯利亚次语支,又称埃沃基次语支(早期分类法的通古斯语支)和黑龙江次语支,又称那乃次语支(早期分类法中除去满语、女真语以外的满语支语言)。满—通古斯语族各语言之间有大量的同源词和基本相似的语法体系。语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规律。语音系统简单,有元音和谐律。辅音的结合一般不超过两个并且不出现在词首和词末,出现在词中时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个别辅音不能出现在词首,一部分辅音能出现在词末。词的第一音节带有微弱着力的重音。各语言都有数、格、时、体、态、形动、副动等语法范畴,附加成分粘附在词干上的方式和次序也是一致的。第一人称代词区分排除式(我们)和包括式(咱们),有丰富的状词。在词汇方面许多关于人体、自然现象、鸟兽、基本动作的名称是相同的。构词附加成分、复合词内词素的组成和搭配也有很大的共同性。各语言都有在词形上和意义上相对称的对偶词。说满-通古斯语言的民族有12世纪创制的女真文,16世纪创制的满文,20世纪在满文基础上略加改动的锡伯文和新创的埃文基文,埃文文、那乃文。已知的最早文献为女真文《大金得胜陀颂碑》(1185)。

猜你喜欢

  • 东蒲类王

    匈奴王。名兹力支。原驻牧车师六国之一蒲类(今新疆巴里坤湖附近)以东,以驻地为封号。约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率部众1700余人归附汉西域都护郑吉,被安置于车师后王庭以西之乌贪訾离(今新疆准噶尔盆地西

  • 刀钧安

    1847—1876清代云南西双版纳※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傣族。同治三年(傣历1226年,1864),往游缅甸阿瓦,五年(1866)方回,继车里军民宣慰使职。至十三年(1874)得清廷批准,

  • 北魏宣武皇帝

    见“元恪”(228页)。

  • 拓跋魏

    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以皇室为鲜卑拓跋氏而得名。参见“北魏”(529页)。

  • 显佑寺木碑文

    碑铭。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边将军兆惠撰。记述作者自乾隆二十三年(1758)起,奉命率师征讨大小和卓木经过。于喀喇乌苏之战记叙尤详。是研究平定布拉尼敦、霍集占叛乱的第一手资料。碑原立于叶尔羌(今

  • 归化郡

    见“归顺州”(521页)。

  • 屈利俟毗可汗

    ?—631唐代西突厥可汗。阿史那氏。※达头可汗子。原为西突厥小可汗。名莫贺咄,故又作莫贺咄可汗。贞观二年(628),杀其弟子统叶护可汗,自主为汗。弩失毕部不服,拥立统叶护之子咥力特勤为乙毗钵罗肆叶护可

  • 王俊

    ?—1923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满族。北京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1月,进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5月,长辛店成立铁路工会,被选为委员长,工会改为工人俱乐部后,负责对外联络工作。中国共

  • 消奴部

    高句骊5部之一。“消”,一作“涓”、“捐”。亦称西部。5部按分布方位,以东、西、南、北、内命部名,该部位于西部,故称。5部中原以其部人为王,汉代被桂娄部人取代,直至高丽国亡(668)一直未变。但地位仍

  • 额尔克卫

    见“额克卫”(25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