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渤海回民救国总会

渤海回民救国总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回民抗日救国组织。1940年7月20日成立于河北省宁津县魏家庵(一说在南皮县习公楼村),时称“冀鲁边区回民救国总会”。王连芳任主任,刘震寰、丁溪野、曹奎等任各部部长,刘树仁为秘书长。下设4个分会。分管冀鲁所属各县。总会所属武装部、宣传部、敌工部,分别管理武装、出版和剧团工作。总会以沧县东南的石桥、堤东一带为根据地、长期隐蔽活动于渤海沿岸的回民聚居区。宣传抗日,发动回民参军参战;帮助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巩固抗日根据地;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敌后工作;分化瓦解日伪军政人员和伪“回联会”、“维持会”等;发展壮大回民大队武装,消灭日本侵略者。在其领导下,又成立了“渤海回民支队”。创办了《正道周报》(后改为《伊斯兰报》)和《正道杂志》。1944年改名为“渤海军区回民救国总会”。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更名为“渤海区回民协会”。

猜你喜欢

  • 唐兀惕

    见“唐兀”(1923页)。

  • 帛衣头大兄

    高句骊国官号。在诸史所列高句骊国12级“大官”名号中,其仅见于《新唐书》,为第四等级,位于“太大使者”之下,※大使者”之上,并记其秉国政,三岁一易(称职者不拘年限);更代时有不服者则率兵相攻,其王闭宫

  •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的关于中俄西段边界走向的不平等条约。1864年10月7日(清同治三年九月初七),清朝钦差勘办西北界事宜大臣、定边左副将军明谊和俄国钦差大臣、驻伊犁总领事扎哈罗夫(一译杂哈劳)等在塔

  • 哈尔邦

    蒙古语音译。卫拉特蒙古人传统帽子。流行于青海、新疆等地。形制与内地暖帽相近。顶高,边平。里以白毡制成,外饰以皮。穷人无皮饰,则将毡染成紫绿色为饰。无冬夏之别,以厚薄为差。顶缀缨,名“扎拉”。女帽与男帽

  • 喀尔喀赛音诺颜部右末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当伊第尔河源。东至呼雅克图接本部中左旗界,西至乌逊珠尔接札萨克图汗部中右翼末次旗界,南至雪山接本部中后旗界,北至桑图陀罗海。有佐领1。会盟于齐齐尔里克盟。首任札萨克额墨根,初隶贝

  • 叭憨

    见“昆憨”(1409页)。

  • 满洲

    ①族名。满族的旧称。从16世纪30—40年代开始。以建州三卫女真为核心,吸收扈伦四部女真为主体,兼收东海各部女真及其他民族,在统一战争和八旗制度完善过程中形成。后金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下令改旧

  • 合作·贡却贡勒

    清代拉卜楞寺高僧。藏族。生活清贫,从不间断会传的讲辩,在《集类学》学级辩论中,辩驳犀利;在《中观》和《般若》学级辩论时,超越群论。进入《俱舍》级,成绩优异,获多仁巴学位。曾任恰达玛和本扎仓的格贵。后入

  • 昔刺思

    西域古城名。见《元史·太祖本纪》。太祖十六年(1221)冬十月,皇子拖雷克之。《元史·西北地附录》作撒剌哈歹。《蒙兀儿史记·西北三宗藩地通释》作撒剌哈西,并云:今俄罗斯萨喀思辟部西南界上属城,濒赫哩鲁

  • 驒騱

    匈奴名马,又作弹奚。《汉书·匈奴传》颜师古注:“驒奚,駏驉类也。”为野马属,史称其青骊白鳞,文如鼍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