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
唐代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的国名(国外有人说是高句丽建立的国家),也是族名(一说只是国名)。亦作渤海国或渤海靺鞨。《盛京通志》称,海之傍山者为渤,“辽地”依山环海,因以为国名。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创立。隋末唐初两批徙居柳城(唐称营州,今辽宁朝阳)地区的粟末靺鞨人,参与契丹李尽忠等发起的反叛,惧唐究治,渡辽河东逃,在大祚荣领导下击溃追剿唐军,于唐圣历元年(698)据东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县附近六顶山)建国,初称※震国。唐先天二年(713),玄宗遣郎将崔忻摄鸿胪卿前往祚荣所在,拜其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又以祚荣所统置忽汗州都督府,命其为都督。祚荣接受册封,遂去靺鞨和震国号,专称渤海。唐宝应元年(762),代宗诏渤海为国,进渤海郡王为国王;仍置忽汗州都督府,相沿至其亡。初都奥东城(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几经迁都,唐德宗贞元(785—805)中,定都忽汗城(治所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西南东京城)。盛时疆域东濒日本海,西以第一松花江和吉林省乾安、长岭和双辽县一带与黑水靺鞨、契丹相邻,南至今朝鲜半岛龙兴江(泥河)北,北至黑龙江省依兰县境。与唐关系紧密:自中宗时祚荣遣子入侍,直至唐末,累派王子、王弟、王侄等近亲入长安“宿卫”;新王继位必受唐廷诏册始取得合法地位;对唐有守边、朝贡义务,共来贡约145次;又多次派学生赴长安“太学”,习识古今制度;唐在其地置长史监领。唐亡,转臣属后梁、后唐,朝贡后梁5次,后唐6次。多次遣使东渡大海,与日本交聘。与新罗、契丹、黑水靺鞨等时或互通友好,时或兵戎相见。仿效唐制完备区内政治、行政制度。上设宣诏、中台、政堂3省、6部、12司等机构。下置5京、15府、62州。有“胜兵数万”(或作数十万),设10卫领之。有品阶勋爵制度。使用汉文,文化发达,崇信佛教。经济昌盛,农产品有稻、粟、麦、稷、豆;饲养马牛,俗贵“率宾之马”(即率宾府所产之马),以马与中原交换;手工业品有布、绸、各种陶器和玛瑙器;产金、银、铜、铁,熟铜远销中原;能制造渡日本海的大船,对外换频繁。因有“海东盛国”之称。辽天赞五年(926)元月,为阿保机破灭。传15世,历229年。亡后,辽改其国为※东丹国。其民有10余万亡投王氏高丽国,成为今朝鲜半岛居民的先人之一;一部分逃入女真地区,加入女真族;大部分被契丹贵族分散迁徙到辽东半岛和西拉木伦河流域;亦有不少逃入中原地区。辽统治下的渤海遗民,多次起义反辽,先后建立※定安、※鸟舍、※兴辽、※大渤海国等政权,但均被镇压。辽亡后,渤海人归附女真,逐渐成为金代女真的一部分。附渤海国王世系:(见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