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段思平

段思平

893—944

五代十国后期云南大理国创建者。白族。祖籍武威郡(今甘肃武威),先世移居云南,融入白蛮,为白蛮大姓。世为南诏大臣。六世祖※段俭魏(段忠国),为南诏王阁罗凤大军将,败唐军有功,升清平官。四世祖※段宗榜为南诏王丰佑大军将、清平官,除权臣王嵯巅,扶立丰佑子世隆。父段宝(段保隆)为南诏布燮。母白姐阿妹。生于云南大理喜睑(今喜洲)院塝村。早年家境没落,放牧山中,甘贫度日,故知民间疾苦。后出仕为幕览(小府副将)。时为郑氏大长和国,剑川节度使※杨干贞把持军政,政局动荡,民怨四起,故在民间酝酿起义,民谣云:“羊(指杨干贞)本狼,快要亡,段思平,得天下”。“凡牧牛、牧马及鸡鸣、犬吠等处皆云段思平将为王”(见蒋彬《南诏源流纪要》)。事传至杨干贞弟杨诏(一作杨明或大杨明)耳中,欲捕杀之未遂,思平则积功为通海节度使,并借机组织军马。杨干贞先后灭郑氏大长和国、赵氏大天兴国,建大义宁国,更加贪暴,严厉镇压反抗者,遂与其弟段思良(段思胄)四处逃亡,暗中联络高氏、董氏等白族大姓集团,筹备起义。以“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为号召,发动广大奴隶、农奴起义;又以“赦徭役”为条件,取得滇东黑爨、松爨37部的支持。确定于后晋天福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合公元937年2月4日)举行暴动,借兵37部,会师于石城(今云南曲靖),挥兵西进至品甸(今云南祥云),会合洱海地区村社农奴、奴隶起义队伍,直趋大理。二年,过江击杀杨诏,攻破太和城(在今大理城南)和阳苴咩城(今大理城西),杨干贞出逃,遂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年号文德,定都阳苴咩城。即位后,厉行改革,“尽逐杨氏邪臣,罪大者正罚爽,表暴贞良。更易制度,损除苛令”。释放奴隶,减赋税,赦徭役,于是远近归心,咸奉约束,把南诏末期以来各族、各部分裂、战乱的局面重新统一起来,建立封建制度。封董伽罗为相国,领成纪(今云南永胜);封高方为岳侯,领巨桥(今昆阳);封爨判为巴甸侯(在滇东),37部首领亦予加封。赐西双版纳首领叭真以“虎头金印”,封特磨道(今文山州),壮族首领侬民富为“坦绰”(沿用南诏清平官称号)。开农田,兴水利,发展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大理马”、“大理刀”亦由此驰名中国内地。笃信佛教,在位8年,年年建寺,铸佛万尊,子孙相因,故大理国又有“佛国”之称。卒后其子段思英继位。谥号“太祖圣神文武皇帝”。

猜你喜欢

  • 弘善寺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红山寺。在青海民和县。因位于白家藏,故又称白家藏寺。建于清初,原址在一红石山上。道光年间(1821—1850),建有大经堂、三世佛殿、护法殿等。初为唐尔垣寺属寺,后独立。寺内藏有顺治

  • 珠敦卫

    见“竹墩卫”(789页)。

  • 买国良

    ?—1748清朝将领。四川西昌人。回族。由行伍出师西藏,累功至署守备参营将事。乾隆十二年(1747),随川陕总督张广泗等出征金川,设伏攻克色底碉。次年又随任举再征,连克牛厂、乌撒山、石碉木城,色尔力石

  • 慕容氏

    鲜卑族一支。源出东胡,汉初,东胡为匈奴所破,部分余众退保鲜卑山(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因以为号,慕容氏系自其分衍而出。初分布于今西拉木伦河上游。东汉桓帝(146—167年在位)时,檀石槐分鲜卑联

  • 辽上京故城窑

    契丹王朝时期重要烧瓷窑址。位于辽上京临潢府故城皇城内(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2里)。约建于辽道宗大康年间(1075—1084)。窑址呈圆形,与江西景德镇窑形略有不同。规模不大,南北约80米,东西约5

  • 伯言儿

    ?—1594明代蒙古内喀尔喀领主。又作伯要儿、伯牙儿、伯言、黄台州等。孛儿只斤氏。※达延汗后裔,※虎喇哈赤孙,兀班次子。占据福余卫故地,游牧于辽河流域,故亦被称为福余卫首领。史称其“最剽悍,诸部倚以为

  • 熟黎

    宋至清对部分黎族的称谓。最早见于《桂海虞衡志》:“(海南)有黎母山,诸蛮环居四傍,号为黎人,内为生黎,外为熟黎”。指居处接近汉族地区,较早接受汉人经济文化影响,不少能半通汉语,时出与汉人互市,先后归属

  • 左抵教

    云南小乘佛教四大教派之一。主要流行于云南德宏一带。相传由缅甸芒海人窄拉于300年前创建;另说发源于德昂族。多为“汝波”、“别烈”支系的德昂族信奉,部分阿昌族、傣族、布朗族、佤族亦信此教。其佛教戒律极严

  • 市舶抽分

    元代赋敛形式之一。指对舶货征收一定比例的实物税。见“抽分”(1364页)。

  • 漏卧县

    古县名。秦分※夜郎※漏卧国置。秦亡,复为夜郎邑。汉元鼎六年(前111)复置县,治所在今云南罗平县。辖境包括今云南罗平、贵州兴义、安龙等地。南朝梁废。其地今有布依、苗等族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