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武陵蛮

武陵蛮

又称※五溪蛮。汉至宋代武陵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分布在武陵郡而得名。古※九黎、※三苗部落后裔,一说※槃瓠蛮后裔。分布在今湖南沅江流域、澧水流域和洞庭湖西北部以及与湖南相邻的黔、鄂、桂部分地区。春秋战国时泛称※蛮方、※荆蛮、南蛮。秦称※黔中蛮。汉光武帝时,其族民兴盛。建武二十三至二十五年(公元47—49)间,精夫※相单程据险攻县城,大败刘尚、※马援等汉军的进攻。后起义斗争,绵延不绝。建初年间(公元76—84年)、澧中(今湖南澧县)、溇中(今湖南慈利、石门)诸蛮举兵。永元四年(92年),溇中、※澧中蛮※潭戎等起事。元初二至三年(115—116),充中、澧中、溇中、零陵诸族,因郡县徭税失平,攻城,杀长吏。永和元年(136),因汉顺帝增其租赋,引起武陵各族民众不满,澧中、溇中聚众2万余人围充城,攻夷道(今湖北宜都)。永寿三年(157),至中平三年(186),长沙、零陵和武陵诸蛮族时服时叛。三国时,蜀、吴政权在武陵地区对峙,时有争夺,形成拉锯状态。黄龙三年(231),武陵诸族聚集数万反吴。反赋役斗争连续不断。其民重祭祀、信巫鬼。以农耕为业,兼畜牧、狩猎。《汉书·地理志》云:“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瓜蠃蛤,食物常足”。其民已使用铁质农具和兵器。采炼朱砂、水银,纺织賨布、溪布或葛布以及※点蜡幔(蜡染)。称首领为※精夫、渠帅。各邑君长,皆赐有印绶。其民与今苗、土家、瑶、侗、仡佬、壮等族有渊源关系。

猜你喜欢

  • 火都赤

    元代蒙古官名。又译“和塔齐”。“火都”或“豁脱”,今译“浩特”,蒙古语意为“城”,“赤”意为“司事人”。《元史语解》释为“司城人”。如蒙古将领也速答儿初以属行枢密院火都赤之职习兵事。

  • 吐阿钦

    清和民国初期鄂伦春族以※“乌力楞”或※“安嘎(一作阿那格)”为单位出远猎时所设的炊事员。鄂伦春语音译,一作吐嘎钦、吐嘎辛、土阿钦。由众人推举或“塔坦达”(狩猎长或氏族长)指定,一般由年轻、视力不佳、狩

  • 孝静成皇后

    1812—1855清宣宗旻宁之妃。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刑部员外郎花良阿女。初为静贵人,后册封为静皇贵妃。孝全皇后卒,文宗年方10岁,妃抚育有恩。及文宗即位,尊为康慈皇贵太妃。居寿康宫。咸丰五年(18

  • 鄂温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一作艾温克、埃文克。通古斯语音译,意为“住在山南麓的人”或“住在大山森林中的人们。”来源于肃慎,是元代“林木中百姓”、明“野人女真”、清“索伦部”的一支;但看法不一,或说与唐及其以前

  • 末些蛮

    元代古族名。今纳西族。又作“摩些”等。为汉晋时“摩沙夷”、唐宋时“磨些蛮”的同音异译。元李京《云南志略》:“末些蛮,在大理北,与吐蕃接界,临金沙江。”元代居住地区基本与南诏、大理时期相一致,以通安、宝

  • 和立纲

    即“蒙古纲”(2326页)。

  • 俄蒙商务专条

    ※《俄蒙协约》的附约。1912年11月3日沙俄政府诱迫外蒙古封建主与《俄蒙协约》同时签订。共17条。公开规定沙俄在外蒙古享有各种特权,即可以在外蒙古境内任意居住和往来、租借和购买土地、自由经营各种商业

  • 李儿

    见“李克用”(1034页)。

  • 胡里改路

    金代行政区划建置。隶上京路。辖境北至今鄂霍茨克海,南至今牡丹江市。治所在辽五国部五国头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喇嘛庙)。金初置万户。海陵王时(1149—1160年在位),例罢万户,改置节度使。承安三年(1

  • 罗子

    见“罗”(14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