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王传

藏族蒙族地区民间流传的长篇英雄史诗。最早出现于藏族地区,后流传于蒙古族地区。一般认为产生于11世纪。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经人民群众长期的集体创造,增添修改,最后发展为定型化的书面文学作品。有藏蒙两种文本。广泛流传于西藏、内蒙古、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藏族、蒙古族及土族、纳西族部分地区。相传以康区林地之王格萨尔事迹为蓝本,演化而成章回体,以章为部,约有40余部。取材及文体都来自民间及民间口语。民间艺人以说唱形式演唱,说唱结合。主要描写天神化身的格萨尔王英勇盖世,扶贫济弱,正直不阿,除暴安良,威震四方。演唱者多以唱本为据,聚众演唱,中间常结合当时所发生之事,借题发挥,切中时弊,深受群众欢迎。藏文本多抄本,少量刻本,内有韵脚,易上口,多比兴、谚语,以口语为主,许多章回以藏族历史体裁为线索,给人以历史知识。虽有本教、佛教及神话贯穿,但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是研究藏族等文学、艺术、宗教、语言、历史的重要文献。国内有降边嘉措等编写之《格萨尔王全传》3卷本(汉译本)传世,1987年由宝文堂出版,为目前所见较全的汉译本,每卷22回,总66回。蒙文亦出版有13章本《格斯尔可汗传》。国外有英、法、俄、德、印度、土耳其等10余种文字译本。

猜你喜欢

  • 别石把

    见“别失八里”(1070页)。

  • 那嵩

    ?—1659明末清初云南元江土知府、抗清志士。字岳生。傣族。一说原为元江土司族属,世守他郎寨,土司绝嗣,嵩杀其族长老木龙遂为土知府;一说是“世袭土府”。自幼勤奋好学,读书不倦,筑楼藏书数万卷。为政遵守

  • 奈曼部

    蒙古部名。成吉思汗十九世裔孙额森伟征诺颜始称所部之名,以成吉思汗曾平定乃蛮部,故名。后金天聪元年(1627),子衮楚克,号巴图鲁台吉,因避察哈尔林丹汗之侵虐,率从子鄂齐尔及部众归附后金。崇德元年(16

  • 苑川

    古地名。即今甘肃榆中县大营川地区。以汉置牧师苑于川内,故名。又以在汉勇士县境内,亦名勇士川。原为鲜卑莫侯氏居地。约东晋初,鲜卑乞伏述延(西秦国君乞伏国仁曾祖)破该部,迁居于此。其孙乞伏司繁立,于东晋废

  • 兀良哈万户

    明代东蒙古※六万户之一。一译“乌梁海”,明人称之为“黄毛”。兀良哈为一古老部落,居于贝加尔湖东西的原始森林中,部分进入南部草地及不儿罕山(今肯特山)。骁勇善战,曾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立过显赫战功。其东迁

  • 布民可汗

    见“阿史那土门”(1231页)。

  • 扎赉诺尔古墓群

    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扎赉诺尔南约5公里的木图那雅河东岸坡地上。面积约500余平方米。1959年、1960年两次发掘清理30余座古墓,根据出土遗物和古墓埋葬制度、棺木结构,结合历史地理研究,属东汉鲜卑的

  • 跋喜电尕寺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跋喜囊贡奥寺,意为“跋喜上下寺”,简称“电尕寺”。在甘肃迭部县。13世纪中叶,八思巴4大弟子之一喜饶巴尔,奉师命返故乡宏法,修建此寺。分上下2寺,均由历代跋喜活佛护理,尚有文布跋察尔

  • 察罕脑儿站

    元代驿站名。大都(今北京)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驿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察罕脑儿”,蒙古语,意为“白海子”,在今沽源县北数里处。南接牛群头驿,北接李陵台驿。元代皇帝在此设有行宫,称“亨嘉

  • 脱懽

    ?—1439明代瓦剌贵族首领,又译脱欢、托欢。出身绰罗斯家族。顺宁王※马哈木子。额勒伯克汗之外孙。据《蒙古源流》载,原名巴噶木(一说此为其父名),因被东蒙古阿鲁台太师俘为家奴,覆于釜下,故名“脱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