栈道
又名“阁道”或“复道”,古代西南山区交通设施名。多设于绝险之处峭岩陡壁之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四川通志》载:“石鼓偏桥,即古秦汉制也。缘崖凿孔,插木作桥,铺以木板,覆以土,傍置栏护之。”有木栈和石栈之分。木栈施于森林茂密之山地,系斩伐原始森林,铺木为路,或杂以土石。石栈则旋于悬岸绝壁,无径可通之处,或缘岸凿孔,插木为桥;或傍凿山岩,施板梁为阁。或沿山开路,使之成坦道,仰见悬壁参天,俯则堕崖深渊,俗称“偏路。”
又名“阁道”或“复道”,古代西南山区交通设施名。多设于绝险之处峭岩陡壁之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四川通志》载:“石鼓偏桥,即古秦汉制也。缘崖凿孔,插木作桥,铺以木板,覆以土,傍置栏护之。”有木栈和石栈之分。木栈施于森林茂密之山地,系斩伐原始森林,铺木为路,或杂以土石。石栈则旋于悬岸绝壁,无径可通之处,或缘岸凿孔,插木为桥;或傍凿山岩,施板梁为阁。或沿山开路,使之成坦道,仰见悬壁参天,俯则堕崖深渊,俗称“偏路。”
东汉至魏晋时对内迁羌人部落的统称。因与其他羌人部落相比,居地偏东,故称。从东汉初年开始,西羌部落先零、烧当、钟羌、牢姐等不断起兵反抗东汉政府的统治与压迫。汉朝屡出兵镇压,并强迁其部众于陇西、汉阳、安定
见“独逻”(1707页)。
藏族部落名。在西藏丁青县境,今属昌都专区。“霍尔三十九族”中恰色、嘎尔康、嘎堆、嘎麦、那如、多尔堆、多尔麦等7部落的总称。《霍尔三十九族简史》载:琼布家族是象雄王朝时应供上师的后代,初居阿里,后辗转迁
蒙古部名。有2义:一为科布多地区诸额鲁特部总称,包括新土尔扈特部2旗,新和硕特部1旗,科布多额鲁特旗,杜尔伯特部赛音济雅哈图盟16旗;一为科布多额鲁特台吉达木拜所属额鲁特旗专称。
瑶语音译,意为“山人”。部分瑶族自称。分布于云南屏边、元阳、师宗、江城、景东、墨江、勐腊、河口、砚山、富宁、广南、邱北、西畴、马关、麻栗坡和广西防城、巴马、田林、上思、那坡、凤山、凌云、百色、西林、宁
契丹语音译,“拜舞”之意。宋人余靖在庆历三年至五年(1043—1045)先后3次使契丹,益晓契丹语,曾在辽兴宗设的筵席上,作汉语与契丹语交杂的《北语诗》,内有“微臣稚鲁祝若统”句,自注:“稚鲁,拜舞也
见“俄蒙协约”(1685页)。
明、清西域地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书。《新疆图志》作珠勒都斯。今作玉勒都斯。因裕勒都斯河得名。“裕勒都斯”,维吾尔语“星”之意,指河源处众泉涌发如星。地在今新疆和静县西北,分为大、小两处谷地。
参见“巴勒”(406页)。
清官署名。隶属理藩院。设于德胜门外正黄旗教坊北。为供外札萨克年班来京人员居住之所。内设稽察外馆监督一人,由都察院保送科道人员引见充补。一年更换一次。光绪三十三年(1907)裁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