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

?—650

吐蕃王朝缔造者。又作弃宗弄赞、弃苏农,亦号弗夜氏。赞普囊日论赞之子。生于雅嫩哲堆园之强巴敏久林王宫。其父为属部叛离的族人毒死后,嗣位。平定内乱,尽杀投毒者。经数年征战,兼并诸部,统一西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吐蕃奴隶制政权。经休养生息,聚集力量,先后降服苏毗(今青海玉树一带)和羊同(今西藏阿里一带),吐蕃益强,白兰、多弥等西部诸羌皆畏威咸服,成为属部。并曾向汉地松州一带发展。唐贞观八年(634),遣使赴唐沟通关系,唐太宗亦派行人冯德遐下书临抚,唐蕃关系益深。同时通好泥婆罗(今尼泊尔),十三年(639),与泥婆罗王鸯输伐摩(约色果恰)女尺尊公主联姻。为密切与唐关系,遣使携珍宝入朝,向唐求婚,遭拒。疑唐拒婚系吐谷浑王离间所致,遂率羊同兵共击吐谷浑。继勒兵20万入扰松州,为唐兵所败。后命使者贡金甲,并派大相禄东赞至唐谢罪,复请婚。唐太宗为结好吐蕃,以求西境安宁,于十五年(641)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之。继后,采取措施加强吐蕃建设,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划分“四如”、“五如”、“千户”(东岱)等作为军事行政单位,牢固掌握吐蕃军权。组织禁卫军,建立戍边制度,加强对属部和边鄙地区的控制。强化王权,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订立三十六种制度,系统确立奴隶制的管理体制,以章饰(即告身)区分五等官阶;以盟誓制度加强对各部的约束,要求大臣忠于赞普,赞普对臣下亦尽保护之责。订立“六大法”等法律;划分“”与“”及贵族与奴隶等阶级。清查人口、土地,划分王田与奴田,明令保护私有财产,惩治盗贼,设酷刑。采取措施发展经济,鼓励百姓学习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改进耕作方法。制订度量衡以利通商。在红山(即今布达拉山)始建宫室以居。对发展本民族文化艺术多有建树,派臣子屯米三菩扎赴天竺(今印度)学习语言文学,改创吐蕃文字。注意吸收汉族等先进文化,如造纸、水磨等。遣贵族子弟赴长安,入国学,请唐人掌其表疏,又请摩诃衍纳等入藏翻译汉地历法、医学等书籍,促进汉藏经济、文化交流,与唐的和好关系益密,使者络绎不绝。借文成公主入藏带去释迦佛像之机,开始从内地吸取佛教文化,并令屯米翻译佛经。十八年(644),派禄东赞携七尺金鹅的重礼,入贺唐太宗征高丽得胜。二十二年(648),遣兵营救为中天竺劫掠的赴西藏唐使王玄策。二十三年,被唐高宗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继进封赍王。对藏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加强,作出重大贡献。永徽元年(650),卒于逻些。唐遣使吊祭,抚慰。

猜你喜欢

  • 觉罗琅玕平傈碑

    碑名。原碑在云南省昆明市劝业场城隍庙内。清嘉庆八年(1803)十月,云南丽江府(治今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与昆明等地官绅立。碑高约170厘米,宽约100厘米,无碑额,碑文28行,满行70字,右行,正书。内

  • 奉天府

    地区名。清顺治十四年(1657)移辽阳府于盛京(今沈阳市)改置,康熙三年(1664)设承德县为府治。辖境前后不一。清初约相当今辽宁辽河以东地区。清末有辽河以东,铁岭、开原、法库以南,千山、碧流河以西之

  • 帝羓

    契丹人保存尸体的方法。史载,大同元年(947)四月,辽太宗耶律德光自中原汴京(今河南开封)归北,卒于途中,契丹人破其尸,摘除肠胃,充以盐,载之北去,中原人称之为“帝羓”。

  • 喀尔喀车臣汗部左翼后末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沙喇德柯克接本部中右旗界,西至鄂尔布勒山接本部左翼后旗界,南至额里彦和硕接本部中前旗界,北至哈喇鄂博克图接本部中前旗界。有佐领一个半。会盟于克鲁伦巴尔和屯盟。康熙五十年(17

  • 助役

    亦称义役。指元代地方民户量资产多寡,各出一定数量田土或钱钞,以田土所产或钱钞利息津贴杂泛差役应役者,使其不致因繁重役务负担,倾家荡产。初由民间自行措置,后由官方加以规定。延祐五年(1318),规定浙西

  • 讬果琳军民万户府

    即“脱斡怜军民万户府”(2084页)。

  • 厄尔锥音

    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图什墨尔(执事官)。一作鄂勒哲依。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勒统治时,因不满其昏庸残暴,潜与噶尔丹策零婿赛音伯勒克等密谋,企图乘其外出时拥立喇嘛达尔札。事泄,为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勒擒执。衮布聚兵

  • 索多汗

    见“俺答汗”(1884页)。

  • 萨班

    萨迦班智达的简称。藏传佛教萨斯迦教派第四祖公哥监藏(即衮噶坚赞)(1182—1251)的尊称。班弥怛,亦作班智达,为印度人对精通佛学“五明”诸高僧大德之尊称,《大唐西域记》释《五明》称:“一曰声明,释

  • 大宁川

    在今河北张家口市一带,一说为宣化县境内。东晋咸和二年(327),拓跋纥那率军与后赵战于句注陉(今山西代县西北句注山)北,不利,迁居于此。北魏时属于郊甸范围之内。永兴五年(413),奚斤等破越勤倍尼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