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鼐
明代白族学者。号敬庵。云南大理府太和县(今大理)人。弘治二年(1489)中举人,官至黄州府(治今湖北黄冈县)通判,为官以精明惠爱见称。致仕后,归故里40余年,闭户研读经史,手不释卷,颇受乡人爱戴,寿百余岁,约卒于嘉靖(1522—1566)初。著《南诏通纪》16卷,为明人著述南诏大理史事之较早者。书已刊印,今散佚不传,惟《万历云南通志》转录数条,《云南古佚书钞》收辑5000余字,从中可知该书既采史书,亦多载当地历史传说。
明代白族学者。号敬庵。云南大理府太和县(今大理)人。弘治二年(1489)中举人,官至黄州府(治今湖北黄冈县)通判,为官以精明惠爱见称。致仕后,归故里40余年,闭户研读经史,手不释卷,颇受乡人爱戴,寿百余岁,约卒于嘉靖(1522—1566)初。著《南诏通纪》16卷,为明人著述南诏大理史事之较早者。书已刊印,今散佚不传,惟《万历云南通志》转录数条,《云南古佚书钞》收辑5000余字,从中可知该书既采史书,亦多载当地历史传说。
南北朝时东西魏军间的一次战役。河桥,故址在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东北黄河上。晋泰始(265—274)末,杜预以孟津渡险,始建浮桥于富平津,称河桥。北魏、东魏先后筑河阳三城于桥北、桥南及河中洲上,为洛阳外
西夏官位。西夏语音“网藐”,中书位六大之一。位在第三。
517—569西魏、北周大臣。即尉纲,字婆罗。代郡人。先世属鲜卑尉迟部,后以部名为姓。尉迟俟兜子,母为宇文泰姐昌乐大长公主。少孤,与兄尉迟迥依托舅氏,先居晋阳,后入关从宇文泰征伐,骁勇善骑射,甚得宠信
族名。一译曼古特、哈喇哈尔榜。以其喜戴黑色小帽,又称为喀喇·卡尔帕克。其先民可追溯至公元前马萨格特人和6—8世纪的突厥人。17世纪初年,部众大都分布于乌拉尔和恩巴河上游,附庸于哈萨克和乌兹别克汗,与准
清在粤北瑶族地区所设理瑶官。康熙四十二年(1703),两广总督石琳镇压粤北八排瑶民起义后,为了加强对瑶民的统治,在连州瑶排附近之三江口筑城置,专理连州、连山、连阳三州县瑶人事务,并兼管督缉“盗贼”。雍
契丹、女真、蒙古对北方杂居诸族人的泛称。又作“乣”。一说“乣”为契丹字,“糺”为汉字,用时相混;一说汉字“糺”是契丹字“乣”的译字;一说两字皆是汉字,“糺”为正宗,“乣”为俗写体,或为别字。“糺”字最
明代东蒙古※六万户之一。亦译永邵卜、应绍不、雍谢布等。属※右翼三万户。一说其名称源于元代的云需府。据《皇明北虏考》等汉籍载,该万户由十营组成,称阿速(阿苏特)、哈剌嗔(喀喇沁)、舍奴郎、孛来(布里雅特
见“林丹汗”(1292页)。
藏族部落名。地处纳木错湖北部,东及东南邻达波措斯部落。包括今江措、赛尤、保吉、青龙等区,辖喜马、甲若、巴甲、德宁、德拉、哲加、学庆等7个如哇,亦称“萨迦措登”意为“萨迦七部”。为珠尔默特那木扎勒袭郡王
清代新疆吐鲁番封建主。又译阿喇斯、厄集斯、阿斯呼济。维吾尔族。初隶准噶尔部。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散秩大臣阿喇纳招抚吐鲁番时,遁喀喇沙尔(今焉耆)。雍正三年(1725),清军退居哈密后,被策妄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