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木雅语

木雅语

我国四川省部分地区自称“木雅”的藏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九龙等县,以及雅安地区的石棉县的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1.5万左右。木雅语分东、西两个方言。方言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语法上也有一定差别,不同方言区很难用木雅语交际。以康定县六坝乡木雅语为例。语音特点有:单辅音42个。塞音、塞擦音分清、浊、清送气3套,其擦音有舌尖前、卷舌、舌面前3套,有唇齿擦音和小舌塞音和擦音。复辅音有7个,由同部位的鼻冠加浊塞音和塞擦音构成。单元音有21个,分普通元音、紧喉元音和鼻化元音3套,复元音只有后响的,没有三合复元音,后响复元音由i、u、y介音加主要元音构成,无辅音韵尾。有4个声调,区别词义的作用较大。语法特点有:形态较丰富,形态、虚词和词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词类分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连词、感情词10类。名词加词尾表示复数和指小。量词较丰富,数词一般需和量词连用,连用时数词在前,量词在后,数词和量词之间元音要和谐。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和多数,双数和多数第一人称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别。人称代词有格语法范畴,格分主格、领格和宾格3种,用词根韵母屈折变化和加后缀的方式表达。反身代词用重叠人称代词的方式构成。动词有人称、数、时态、式、态、趋向等语法范畴,用在动词前后加附加成分或动词词根声、韵、调屈折变化和重叠等方式表达。存在动词有类别范畴。形容词大部分采用叠音或双声形式,有级范畴,分普通级、比较级和最高级3种,用加不同前缀表达。结构助词较丰富,有限制、受动、施动、工具、处所、从由、比较等类,语法作用较大。句子的基本语序为主一宾一谓,名词、代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状语在谓语前面。词汇特点有:单音节或由音节合成的复合词占词汇的多数,加词头词尾构成的派生词、重叠词根的叠音词以及按一定格式构成的四音联绵等多音节词在词汇中也占一定比例。词的合成主要采用并列、偏正、支配、表达等4种方式。借词主要来源于藏语和汉语,藏语借词略多于汉语借词。

猜你喜欢

  • 祭龙

    旧时德昂族民间祭祀活动。流行于云南保山潞江坝一带。每年夏历三月由佛爷择吉日举行。是日,全寨老少集体前往寨外清水池边,杀鸡、猪祭祀。佛爷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条龙,待群众到齐,点燃香烛,然后诵经,并把画有龙的

  • 克舍

    ?—1486明代瓦刺贵族首领。又译克失。出身于绰罗斯家族。※也先汗孙,※阿失帖木儿太师之子。托忒文史籍中作“克失·乌尔鲁克”。成化十四年(1478),父卒,继任太师。曾遣人招降邻部及朵颜三卫。并欲与东

  • 坛城木板画

    西夏佛教密宗曼荼罗木版画。木质,两幅。一幅高104.5、宽127.5厘米。圆坛外书写西夏文陀罗尼,右下角绘一男供养人,前有墨书西夏文题款2行8字,译文为“发愿者耶��松柏山

  • 辽城州都督府

    唐置政区名。治所在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老城区)。乾封元年(666),唐再征高丽,总章元年(668)高丽国亡,唐分其地为九都督府,其为九都督府之一。后废。此前(贞观十九年,645),唐将李绩曾攻拔辽东城

  • 征南录

    即《孙威敏征南录》(941页)。

  • 洞人

    侗族旧称。又称“洞苗”、“洞民”、“洞家”。与古代“仡伶”、“伶”和“峒人”有直接渊源关系。分布在今湘、黔、桂交界的广大地区。清初仍行土司制。道光(1821—1850)后已基本改土归流。语言大体同于今

  • 横山羌

    党项羌部落名。一般用以称呼西夏军队中之横山羌兵,称“山讹”。其羌兵耐苦战,坚韧不拔,每战必为前锋。

  • 八普

    即“巴补”(404页)。

  • 陕甘宁边区蒙古文化促进会

    简称“蒙古文化促进会”。1940年在延安成立。吴玉章任会长,林伯渠、李富春、阿拉腾札布为理事。主要任务为团结蒙古民族抗日,主张实现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分裂,研究和介绍蒙古民族文化及革命事迹等。

  • 昊勃极烈

    即“昃勃极烈”(14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