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晃豁坛

晃豁坛

蒙古尼伦诸部之一。又作晃合丹、晃忽坛、晃兀摊、黄忽答等。与成吉思汗所出之孛儿只斤氏同宗,为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第三子抄真斡儿帖该之子晃豁坛后裔组成。原由察剌合、蒙力克(明里)父子率领依附蒙古孛儿只斤部也速该(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该去世,孛儿只斤衰落后,投靠札只刺部。“十三翼之战”后,蒙力克复率部众投靠铁木真(成吉思汗)。宋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时该部被划分为3个千户,分别由蒙力克,其子脱栾以及速亦客秃任千户那颜,统领晃豁坛人众。蒙力克子阔阔出为巫师,号称“帖卜腾格里”,倡议铁木真采用“成吉思汗”尊号,享有特殊地位。后因欲扩充自身势力,阴与成吉思汗抗衡,对成吉思汗家形成威胁,被杀,势衰,部众逐渐并入蒙古。

猜你喜欢

  • 丰绅殷德

    ?—1810清朝大臣。满洲正红旗人。钮祜禄氏。和坤之子。乾隆四十五年(1780)赐名。五十四年(1789),尚固伦和孝公主,命在御前行走。五十五年,授散秩大臣。寻管理御膳房、造办处事务,兼武备院卿。五

  • 度牒

    历代官府发给僧尼的凭证。得此即可证明僧尼身分,豁免地税、徭役。唐宋时由掌管僧尼簿籍的祠部发放,有时出售度牒,以充军政费用。宋南渡后,军费大增,度牒收入为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清政府亦行此制,目的在

  • 枋头

    地名。在今河南浚县西南淇门,淇县东南。东汉建安九年(204),曹操于淇水入黄河之口,用大枋木筑堰,遏淇水东北入白沟,以通水运,时人称为枋头,又称枋堰,后成为地名。历东晋、南北朝为军事重地。东晋咸和八年

  • 智聪

    西夏职官中品封号。西夏语音“丁嵬”。西夏文《官阶封号表》中与能式同一等级。参见“官阶封号表”(1532页)。

  • 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左翼后末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与左翼前旗同牧。牧地见※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左翼前旗”。有佐领1。会盟于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雅诺尔盟。衮占子伊达木札布先后随同部辅国公博贝擒厄鲁特宰桑,并追擒乌梁海逃人,有功。雍正四年(

  • 契丹、女真、蒙古对北方杂居诸族人的泛称。又作“乣”。一说“乣”为契丹字,“糺”为汉字,用时相混;一说汉字“糺”是契丹字“乣”的译字;一说两字皆是汉字,“糺”为正宗,“乣”为俗写体,或为别字。“糺”字最

  • 莫来

    即“无恤”(244页)。

  • 褚库

    ?—1675清朝将领。满洲镶黄旗人。萨尔图氏。先世居札鲁特,后徙居叶赫。天聪间,从围大凌河明军,征大同,破万全左卫,论功授都尉世职,赐“巴图鲁”号,授佐领兼参领。崇德三年(1638),任吏部理事官。顺

  • 支娄迦谶

    东汉佛教译经师。简称支谶。月氏人。笃持法戒,操行纯深,性度开敏。汉灵帝(167—189年在位)时,游步洛阳,传译梵文,成《道行般若经》、《般舟三昧经》、《首楞严经》、《阿阇世王》等经10余部。所译经皆

  • 温托珲河卫

    见“兀计温卫”(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