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乌达盟
内蒙古诸盟之一。清代敖汉、奈曼、巴林、扎鲁特、阿鲁科尔沁、翁牛特、克什克腾、喀尔喀左翼8部11旗在翁牛特左翼旗境内昭乌达地方会盟,故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西部为高原状山地,东部为丘陵性台地,西辽河上游老哈河及西拉木伦河流贯,草原广阔,农牧并重。清代直隶理藩院。其地垦放最早,蒙汉间土地及债务纠纷较多,外国传教士居中挑拨,光绪十七年(1891)曾爆发金丹道起义,旋被镇压。已垦地区多析县设治。民国时隶热河特别行政区(后改热河省)。现为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之一,辖2县7旗,盟政府驻赤峰市。
内蒙古诸盟之一。清代敖汉、奈曼、巴林、扎鲁特、阿鲁科尔沁、翁牛特、克什克腾、喀尔喀左翼8部11旗在翁牛特左翼旗境内昭乌达地方会盟,故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西部为高原状山地,东部为丘陵性台地,西辽河上游老哈河及西拉木伦河流贯,草原广阔,农牧并重。清代直隶理藩院。其地垦放最早,蒙汉间土地及债务纠纷较多,外国传教士居中挑拨,光绪十七年(1891)曾爆发金丹道起义,旋被镇压。已垦地区多析县设治。民国时隶热河特别行政区(后改热河省)。现为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之一,辖2县7旗,盟政府驻赤峰市。
契丹时对具有一定资格官吏的称呼。皇帝御宴,能上殿坐于墩上之官员,分高墩、矮墩、方墩不等。《辽史·国语解》:“辽排班图,有高墩、矮墩、方墩之列,自大丞相至※阿扎割只,皆墩官也。”
辽代契丹大字墓志。刻于辽兴宗重熙二十五年(1056)十月二十二日(重熙二十四年八月已改为清宁元年,此乃刻志者不知改元所致)。墓志一合。盖刻汉文篆字两行“故太师铭石记”;志文刻契丹大字40行,约1800
即“八白室”(23页)。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窝集右卫。永乐二年(1404)十月,兀者首领那海,义不扎尼等来朝,明廷在其所属之地置此卫,以那海为指挥同知。其地在今呼兰河支流通肯河流域。
见“上方夷”(115页)。
1253—1331元朝官员。字彦豪,一名散木䚟。唐兀人。先世西夏宗室党项嵬名氏,中书左丞李恒子。生于宣德府龙门川,人称李龙川。世祖时从父灭宋,授广州路达鲁花赤,迁新军万户,寻擢同知江西宣
明代藏区部落名。居地在今青海循化境。属河州卫。其族人因早即归附明廷,故又被称为“熟番”。隆庆二年(1568),其族受蒙古部抢掠,损失严重。入清后,归青海循化厅管辖。
古族名。见《新唐书·南蛮传下》。为汉晋时期闽濮(即缅濮)、裸濮之一部。今孟高棉语系布朗、佤、德昂等族的先民。因有折齿、染唇之俗,故称。汉晋时期与濮人(永昌濮)、百越人及其他种人交错居于云南永昌郡(治今
十六国之一。鲜卑秃发氏所建。该部原居塞北,远祖匹孤率部迁至河西(今甘肃、青海二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其曾孙秃发树机能于泰始(265—274)中起兵反晋,据有凉州地(今甘肃黄河以西地区
清代青海藏族部落分支名。又称果洛、俄洛、郭罗克等。拉加寺以西积石山一带藏族部落专称。为古代西羌、吐蕃、蒙古等各族在长期相处中融合而成。初俱居住于大、小金川上游及三都昆仑河一带。清中叶后,因惧官军征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