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捺钵

捺钵

契丹语。又译纳拔、纳跋、纳钵、剌钵、纳宝等。即“行营”、“行帐”、“营盘”之意。本指契丹皇帝出行时居止的帐幕,宋庞元英《文昌杂录》称:“北人谓住处曰捺钵,四时皆然,……是契丹家语,犹言行在也。”历史上形成为契丹统治者受游牧生活影响的一种特殊制度。一般又称作“四时捺钵”。契丹地处塞外,以游牧为主,车马为家,逐水草,就畋渔,避夏暑冬寒,岁以为常。皇帝日常处理国务,亦不固定在一地。建国后,虽仿汉制,先后有五京之设,然诸帝“游田之习,尚因其旧”,“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帝后终年盘桓于四时捺钵间。圣宗时基本形成定制:春捺钵,曰鸭子河泺,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约60日方至,主要活动是凿冰取鱼,纵鹰捕鹅,至春尽乃还;夏捺钵,无常所,多在吐儿山,四月中旬起牙帐,占卜择吉地为纳凉之所,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至,居五旬,时与北、南诸臣僚会议国事,暇日游猎,七月中旬乃去;秋捺钵,曰伏虎林,七月中旬自纳凉处起牙帐,入山射虎及鹿;冬捺钵,曰广平淀,其地饶沙,冬月稍暖,牙帐多于此过冬,再与北、南大臣会议军国事,不时出校猎讲武,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每岁四时,周而复始。按是制,夏冬两季各在捺钵召开大政会议,合议国政。会后赴春水秋山游猎,主要官员扈从,随时随地料理国事。故其国家的政治中心实不在京城,而在游牧式的“捺钵”。此制金、元沿袭,而游猎内容日重,处理国务内容日轻,又为时趋短,渐失去政治中心意义。至清代,热河避暑,木兰秋猎,为其遗风。

猜你喜欢

  • 加麻瓦万户

    详见“嘉玛万户”(2430页)。

  •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

    元地方政区名。简称辽阳行中书省、辽阳行省。至元元年(1264),蒙古汗国首置北京行省(治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镇抚辽东、西地区,旋改置宣慰司,直属中书省。六年(1269)又立东京行省,治东京(今辽阳

  • 大圣燕帝

    见“史思明”(566页)、 “史朝义”(567页)。

  • 森斯玛

    哈萨克族婚俗歌曲。意谓“哭嫁歌”。一般是新娘在盖上红色头巾后唱。歌词大意是:我的新房将安置于何方?那里是否象此地一样水丰草旺?我就要离开养我生我的阿吾勒,去那人生地疏的异地他乡。愿未来的生活称心如意,

  • 白旗起义

    清咸同年间贵州西南部各族反清起义。起义军以方形白旗为标志,故名。咸丰八年(1858),贵州普安厅沙陀汉族地主高氏诬大坡铺回民马孝纵马食其田内麦子,杀马孝纵,并请清兵弹压。同年十一月八日,回民※张凌翔,

  • 土知县

    官名。明代正式改称县令为知县,作为一县之长,负责主持一县事务。秩正七品。广西、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县,亦如之,任命当地豪酋、头目为土知县,颁给铜印、敕书,赐以冠带,一般准世袭。因其故俗,附辑土民

  • 从江县

    县名。位于贵州东南部。唐置羁縻溪洞福禄州,属融州。宋置从州,属融州。后置羁縻允州,在从州东。又在州东北置安口县,元置允州等处、福水州、六龙图三长官司,属新添葛蛮安抚司;又置福禄永从军民长官司,西山大洞

  • 殊保

    见“阻卜”(1259页)。

  • 千卜录千户部

    藏族部落名。亦称尼隆大部落。青海“环海八族”之一。在青海湖南岸共和县境内。南抵青海南山,东达日月山与湟源县相连,西越橡皮山与乌兰县相接,西北接刚察县及天峻县,东南接贵德县。气候湿润,水草丰茂,宜于畜牧

  • 拔要

    见“巴岳特”(4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