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勒特
哈尼语音译,意为“捏团子”。即哈尼族春节。该族以十月为岁首,年节一般在十月的第一个龙日(或虎日)开始,节期6天。此时农作物收获完毕,猪肥时节,各家宰杀牲畜、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黄糯米饭、酿甜酒等共祭天地祖宗。男女老幼身着盛装,互访亲友。有男青年的人家,多在节日为儿子说亲。出嫁的姑娘带着酒肉和粑粑回娘家探亲。墨江地区的哈尼族,年节期间,各家族自带食品,齐集会餐。前一年出嫁的姑娘,回村后在节日的一天,邀集于村外山野,互诉新婚生活,不准男人偷听。
哈尼语音译,意为“捏团子”。即哈尼族春节。该族以十月为岁首,年节一般在十月的第一个龙日(或虎日)开始,节期6天。此时农作物收获完毕,猪肥时节,各家宰杀牲畜、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黄糯米饭、酿甜酒等共祭天地祖宗。男女老幼身着盛装,互访亲友。有男青年的人家,多在节日为儿子说亲。出嫁的姑娘带着酒肉和粑粑回娘家探亲。墨江地区的哈尼族,年节期间,各家族自带食品,齐集会餐。前一年出嫁的姑娘,回村后在节日的一天,邀集于村外山野,互诉新婚生活,不准男人偷听。
寺庙名。位西藏江孜城内。藏语作“班廓德庆”(意“吉祥轮大乐”)寺。相传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由萨迦法王大臣帕巴白之孙饶丹贡桑帕与一世班禅共同倡建。寺内主殿3层,供奉一尊28000斤黄铜铸制、高近8
亦称“续嫁夫兄弟婚”、“妻兄弟婚”,俗称“转房”。女子丧夫后,须嫁给亡夫之兄弟或近亲男性的一种婚俗。此婚俗系原始社会夫方与妻方氏族或世系群成员之间存在着互有婚姻权利和义务的演变。中国许多民族曾广泛流行
珞巴族部落名。藏族称之为※“卡珞”,西方文献称“达夫拉”。分布在西藏西巴霞曲(河)流域北端比夏一带,人口仅数千人。传说系自天而降的女祖先列德罗登的后裔。包括比夏、夏波、米里和华多四个氏族。男子头戴板瓦
①见“哈达部”(1633页)。 ②参见“镇南关”(2511页)。
五代时吐谷浑别部首领。后晋开运三年(946),官吐谷浑节度使。及吐谷浑首领白承福遭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诬陷,五族四百余口被杀后,受知远命,统领白承福余部。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加封检校太尉、沁州刺史。
佩带海青牌的乘驿使者。可凭海青牌经行于海青驿。见“海青牌”(1939页)。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古称“达怛”、“鞑怛”、“鞑靼”、“达达”。最初见于唐代突厥文《阙特勤碑》,9世纪中始有汉译名。原是突厥的一支,居于捕鱼儿海(今贝尔湖)等地。宋、辽时期从属于契丹。13世纪初被蒙古征
元代吐蕃地方官员。藏族。14世纪人。娘氏贵族。先祖为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钵阐布之一的娘·丁增桑波。生于山南赞塘东部,名娘·查巴桑波。依元代吐蕃帕竹地方领袖大司徒绛曲坚赞,被任命为约卡达孜宗本(相当今县长
云南彝族一支阿细(阿西)人的传统民间歌舞。亦作“阿西跳月”、“跳乐”。盛行于弥勒、泸西、路南彝族自治县。为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和中老年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每逢火把节、春节等喜庆日或农闲时,在草坪、空地
见“拽剌”(16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