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恒乍绷起义

恒乍绷起义

清嘉庆年间傈僳族抗清斗争。又称维西起义。嘉庆六年(1801),云南丽江府维西(今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地区发生灾荒,傈僳族农民向康普、古刹二寨土司借粮度荒。土司等不但拒借,反诬傈僳族领袖沙尼(巫师)恒乍绷为“称王造反”,并逮捕了大批群众,遂激起以恒乍绷、腊者布等人为首的起义。初,起义仍限于借粮、银、牲畜等,及遭土司与清军镇压,乃发展为武装攻占康普等地,并提出“借粮抗官”、“分种土地”等口号。附近怒、汉、纳西、白等族农民纷纷参加,队伍迅速壮大,拥众4000余人。义军攻占维西厅城,并在澜沧江上游江东地区坚持斗争,队伍发展至万余人。清廷派云贵总督觉罗琅玕等率重兵前往,并勾结当地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清军在维西东至丽江、剑川,南至兰坪,北至阿敦子,西至澜沧江外的纵横千余里之间,遭到义军的节节抵抗,损失甚重。翌年四月,义军带兵大总管腊者布牺牲。九月,江东地区形势逆转。恒乍绷在傈僳族别的扒、乌恒布协助下继续率义军在澜沧江东西两岸迂回开展斗争。嘉庆八年(1803)九月二十日,恒乍绷被俘牺牲,十月起义失败。起义被镇压后,清廷为避免再激起民变,被迫查办维西厅守备等污吏,并明令免去维西土司对各族人民的一些封建特权,减免云南三十余府、厅、州、县的三年赋税。

猜你喜欢

  • 圣源寺

    白族古寺庙。位于云南大理喜洲西南约五里的苍山五台峰下庆洞庄。一说始建于唐代,一说建于元、明时期。经历代增修,形成殿、阁、庵、堂的建筑群。因水患,现仅存圣源寺、观音堂、神都3所。圣源寺居其中,座西向东,

  • 阿钩羌

    羌族之一部。在莎车西南,西有悬度山。其间400里中往往有栈道,下临深渊。人行以绳索相持而度。土有五谷诸国,市用钱为货。居止,立宫室,有兵器。与后魏通使。

  • 达隆巴·阿旺丹丘桑布

    明末清初藏传佛教达陇噶举派僧人。藏族。著有《达陇教史》,成书于清顺治五年(1648,一说康熙八年,1669)。该书专述噶举派达陇支系的历史。全书447页,另有增补53页。以木刻版传世。版藏达陇贝甸阿佩

  • 耶律释鲁

    见“释鲁”(2259页)。

  • 八旗庄田

    即一般旗地。清代八旗官兵所拥有的田地与庄屋。(1)清入关后,经朝廷3次大规模圈地分拨,京旗官兵人等计拥有畿辅老圈地亩140 158顷,各户皆分得一份数额不等的旗地,以本身子弟从农或令户下奴仆耕种,多数

  • 阿帕克和卓墓

    古墓名。一称阿帕克霍加麻札。讹传为“香妃墓”。位于今新疆喀什。清崇德五年(1640)左右建。初称玉素甫霍加麻札。康熙三十四年(1695),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死,埋葬于墓旁,始有是称。麻札原为

  • 省溪等处军民长官司

    土司名。位于贵州东北部。境内有汉、苗、土家等民族散居。唐属充州。宋属沅州。元置省溪等处军民长官司,后改为省溪霸场蛮夷长官司,治所在今贵州江口县北。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1368—1398)初,改为省溪

  • 青石山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属岷州卫,地在今甘肃岷县境。成化二年(1466),族人春班等入朝贡马及方物,赐以彩缎表里等物。自此,其族政教首领累遣人或自行入朝,贡马及方物,与明廷往来甚密。十二年(1476),派族人

  • 帖木儿汗国

    国名。14世纪后期河中帖木儿在中亚建立的国家政权。又称帖木儿帝国、帖木儿王朝。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秃黑鲁帖木儿(1329—1363)死后,察合台汗国因内乱,帖木儿乘机起兵,夺取撒马尔罕、布哈拉

  • 弘吉喇特

    明代东蒙古部名。明人亦译作“瓮吉剌”、“土(王)吉刺”。源于辽代及蒙元时期之※弘吉刺,原驻牧于今呼伦、贝尔湖至额尔古纳河一带,与孛儿只斤氏世为婚姻,元代,其封地在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东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