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广平淀

广平淀

契丹地名。又名白马淀、柳林淀,别作藕丝淀、中会川、长宁淀等。位于永州(今西辽河上游西喇木伦河与老哈河交汇处)东南30里。为契丹皇帝※冬捺钵所在地。史载其东西20余里,南北10余里,地甚坦夷,四望皆砂碛,木多榆柳,冬日稍暖,契丹皇帝牙帐多于此坐冬,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或校猎讲武,兼受北宋及诸国礼贡。一说此词应读作“广‘平淀’”,“平淀”又简称“淀”,契丹民族对水旁平地的称谓(不同于中原地区指湖为淀之意)。两河流域为契丹故壤,其交汇处之广阔平地本无专名,时人统称“广平淀”(宽大之平淀),宋人彭汝砺在《广平淀诗序》中云:“虏地险阻,至此始广大平易。”沿用既久,渐成专名。又以其平地“宽大”,契丹语作“藕丝”(又译“偶思”,或“阿思”、“阿斯”),故史又记作“藕丝淀”;再以其地处两河间,亦有称作“中会川”;或取其地为长宁县所辖而名之为“长宁淀”(长宁附近的平地)。

猜你喜欢

  • 敖雷巴尔肯

    旧时萨满教神祗之一。达斡尔语音译,意为“狐仙爷”。“肯”,亦作“汗”或“坎”。流行于达斡尔族地区。传说其为狐狸、黄鼠狼变成的精灵,出现于清末,因修道年短,不能进入官衙。作祟能使人生病或神经错乱,故家家

  • 嘉荫侯

    见“护国嘉荫侯”(1060页)。

  • 回民起义

    书名。白寿彝主编。共分四册。辑录清代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回、撒拉、东乡、维吾尔等族反清起义资料。该书资料丰富、全面,并注明资料来源、版本。1952年12月,由上海神州国光社,作

  • 相单程

    东汉武陵蛮起义首领。武陵郡(治今湖南溆浦县南)人。蛮族。原为武陵蛮族※精夫(酋长)。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率众起义,据险隘,攻郡县,拒击汉武威将军刘尚军,并乘汉军粮尽援绝退兵之机,大败汉军。二十

  • 蒲鲜万奴

    ?—1233东夏国创始人。别名秃珠大石。女真族。蒲鲜氏。原为金尚厩司使。泰和六年(1206),以副都统从攻南宋,败宋军于溱水,断真阳路,以功晋爵一级。贞祐元年(1213),宣宗即位,擢咸平招讨使。次年

  • 祭

    契丹传统祭俗。《辽史·国语解》:“凡出征,以牝、牡麃各一祭之曰,诅敌也。”反映出契丹游牧生活习俗。

  • 波斯都督府

    唐代设置于西域地区的羁縻机构。高宗龙朔元年(661),以波斯国疾陵城(今伊朗阿富汗交界处)置。以其王为都督,职位世袭。隶安西都护府管辖。

  • 曹后

    西夏崇宗妃。夏景宗李元昊把关太尉曹勉女。年14入宫,性温柔贞静,动以礼法。尝侍奉崇宗妃辽国成安公主,身承起居,顺适其意,成安因劝李乾顺纳为才人。元德二年(1120)三月,进贤妃。六年(1124)九月,

  • 打新衣

    亦称“打衣角”。门巴族祈求避灾的民间习俗。流行于西藏门巴族部分地区。穿上新衣的当天,要背一竹筒清水将衣服的一角打湿。意在免除今后家里发生火灾。

  • 北哲里只

    “哲里只”,契丹语。是为一地方单位※石烈(相当于“县”,或“乡”)的名称。契丹开国初,创※宫卫制(斡鲁朵),诸宫卫与其它部族下置石烈。北哲里只为※品部下之一石烈。“哲里”可单独构词,作人名,《辽史·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