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师公舞

师公舞

亦名跳神。原系壮族师公做“道场”时的舞蹈,今改进为壮族民间舞蹈艺术。流行于广西河池、南丹、宜山、来宾、柳江、鹿寨、融安、贵县、邕宁、武鸣等地。相传起源于唐代。宋代名闻京师的桂林傩舞,乃其前身。表演者1至9人不等,以奇数为宜,边唱边舞。一般用壮语演唱,唱词以民歌为基础。动作粗犷,两手上举,伸张五指,两脚叉开,作“伛”、“蹇”、“揖”、“转”动作,有时边舞边走,时而绕行,时而交叉穿梭。有时舞者手持乐器,边敲击乐器边舞蹈。有的舞者手持木剑、木刀、木棍等法器,头戴法帽或木偶面具,身着法衣或民间服装。传统节目有《莫一大王》、《白马娘娘》、《蛙神师傅》、《花婆元帅》等等,多为壮族民间崇拜的传说人物或神灵。

猜你喜欢

  • 陶思图城堡

    西夏遗址。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鄂托克旗陶思图村东北黄河南岸。城略呈方形,边长78米,宽73米。夯土筑成,基宽4米,高1.5米。西、南各有一门,门宽6米。城堡保存完整。出土文物有陶、瓷器片、瓦片等

  • 菁寮

    参见“菁民”(1988页)。

  • 功嘉葛剌思

    即“胆巴”(1712页)。

  • 杨九乍

    明代“凉山三雄”之一。彝族。万历(1573—1619)前期四川雷波头目。万历十五年(1587),伙同四川邛部土司(治今四川越西县东北)所属腻乃酋长撒假,黄螂头目安兴抢掠营丁、赖因、烟溪等地,掳去李永政

  • 尾白儿

    见“亦不剌”(871页)。

  • 凤英自题世系碑

    明代云南摩崖石刻。碑名《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凤世袭脚色》。刻于今禄劝县掌鸠河畔法宜则持附近悬崖峭壁上。据考证为武定军民府土知府凤英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奉命征讨竹子箐、梁王山凯旋后,偕官佐泛舟掌鸠

  • 打牙仡佬

    古族名。又作打牙革老。明代至民国间对部分※仡佬族之称呼。以有凿去牙齿之习俗得名。一说以女子将嫁先打去二齿以防折损夫家,一说为了美观。另论双亲死,子媳各去二齿投棺中以示诀别。主要分布在黔西、平远(今贵州

  • 金顺

    ?—1885清朝将领。字和甫。满洲镶蓝旗(一说镶黄旗)人。伊尔根觉罗氏。咸丰初年,从僧格林沁征山东、湖广捻军,从驻防兵升骁骑校,赏戴花翎,赐“巴图鲁”名号,以佐领补用。十年(1860),克太湖,擢协领

  • 唐兀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元侍卫亲军中之一种。主要以唐兀(党项)人士兵组成。至元十八年(1281),以唐兀军士3千设卫,长官为指挥使,秩正三品。负责守卫大都城(今北京)健德、和义、肃清3门。设门尉3、儒学和蒙古学教授各1。也被

  • 末朝歌

    畲族长篇叙事诗。20世纪初福建霞浦县白露坑畲族歌手编唱,长达300多行。歌词叙述历代各朝兴衰,主要叙述清朝政府的腐朽和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给畲族劳动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并对未来寄予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