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巩哈县牧民暴动

巩哈县牧民暴动

1944年新疆巩哈县(今尼勒克县)牧民反对国民党暴政的武装斗争。为反对盛世才和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及所谓献马运动,“解放组织”根据伊宁国民党兵力比较集中,而距伊宁东约100公里的巩哈县地势险要、难攻易守之特点,决定“调虎离山”,在此地发动牧民起义,吸引伊宁的国民党兵力,造成市区空虚,然后夺取伊宁。1944年8月,原巩哈土产办事处副主任法提哈等人至该县鸟拉斯台山区,组成以法提哈、艾克伯尔等为核心的游击队,得到当地民众积极支持。在半个月中,发展到650人。与国民党展开英勇斗争,并整顿队伍,积聚力量。10月5日,游击队分三路向县城进袭。次日,600多游击队员从南、西、北三面包围县城。7日解放县城,拉开三区革命的序幕。旋总部从鸟拉斯台迁至县城,宣布废除苛捐杂税,深得人民拥护。游击队发展至800余人,组成三个大队,其中包括哈萨克、维吾尔、蒙古、锡伯、俄罗斯等族。一部分游击队乘势进占精河西南之登路斯附近及伊宁至巩哈中间站麻札附近。逼使1600多名伊宁驻军主力调往巩哈县区,使伊宁守军只剩1500多人,达到分散敌人兵力、以便发动伊宁起义的目的。11月初,游击队遵照伊宁“解放组织”的指示,放弃巩哈县,吸引国民党军队东移,以乘虚向伊宁进军,与伊宁革命力量里外配合。6日,5000多游击队员和民众组成三个大队,从西南、东南、北面三路逼近伊宁。7日,爆发伊宁革命,12日成立临时政府。此后,巩哈县牧民的斗争汇入了※三区革命洪流之中。

猜你喜欢

  • 忒耳迷

    见“呾蜜”(1388页)。

  • 辽水

    古水名。《吕氏春秋·有始篇》已载其名。所指前后不同,《汉书·地理志》之辽水,又称※小辽水,即今浑河(有说为今东辽河);隋唐时之辽水,为《汉书》中的※大辽水,指辽代至今沿称之辽河。隋炀帝、唐太宗征高丽所

  • 比力麻亥

    撒拉语音译,汉语称“油搅团”。撒拉族传统食品。流行于青海循化、甘肃大河家等地。制法:锅中放少许水,烧开后撒面入锅,同时将食油倒入,用筷子搅动,待面和油熟透,闻到香味后,盛入碗中,即成。用以款待贵宾和孕

  • 回跋城

    古地名。因城近回跋江(今辉发河)而得名。为渤海诸城之一,属长岭府,故址在今吉林省辉南县朝阳镇东北辉发城屯。天显元年(926)辽灭渤海后,已降府州不久复叛,辽将康默记等在破渤海鸭渌府援军后,进破回跋城即

  • 慕利延

    ?—452南北朝时期吐谷浑王。又作没利延、慕延。姓吐谷浑氏。※乌纥堤子,※慕璝弟。北魏太延二年(436),兄卒,继立为王。翌年,受北魏封为镇西大将军,继改封西平王。势及青海湖及西平一带。屡遣使朝刘宋,

  • 昭礼可汗

    ?—832唐代回鹘汗国第十一代可汗。��跌氏。※怀信可汗子,※保义可汗弟。原号曷萨特勒(勤)。长庆四年(824)嗣位。唐册封为爱登里啰汨没蜜施合毗伽昭礼可汗(意为“受命自月

  • 三受降城

    唐代城名。中宗景龙二年(708,一作元年)朔方大总管张仁愿为防备突厥而建。因有东、中、西三城,故名。东城,本汉云中郡地,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南黄河以北;中城,本秦九原郡地,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更

  • 熙平

    北魏肃宗孝明帝元诩年号。516—518年,凡3年。

  • 战地动员委员会

    1938年9月至1939年八路军大青山支队陆续建立的战地动员组织。简称动委会。由各族各阶层代表参加,经过民主协商,选举产生。委员会成员主要任务是动员、组织与武装群众参加抗日游击战争,发动捐输财力、物力

  • 满洲名臣传

    书名。撰者不详。48卷。包括639人传记(不包括附传),对满族统治者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有京都正阳门琉璃厂荣锦书屋据国史馆原本的刻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