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寺洼文化

寺洼文化

新石器晚期文化类型的一种。又因其遗物中有青铜器或测定年代为商末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近来考古学界又将其划入青铜时代文化的一种。以首先出土于甘肃临洮城南约20公里的寺洼山而得名。遗址堆积在马家窑文化层之上,故晚于马家窑文化。分布范围主要在陇东南洮河流域,向东延伸至陕西凤县,向西达湟水流域。陶器以马鞍形口双耳罐为主要特征。典型的质料、工艺,是陶土中羼杂研碎的陶末,手工制做,底部由内面塞进。色彩有砖红、灰黑等,质地粗糙。有石制、陶制弹丸和谷物的印痕,证明已进入狩猎业、牧业和农业并存的阶段。和马家窑、齐家、半山、辛店、卡约、上孙家文化有一定联系,但有明显特点。墓葬中出现火葬,将骨灰盛于陶器中埋葬。专家认为其分布地区也与先秦时期氐、羌的居地大致相符,火葬习俗行于氐羌民族中,推测文化的主人与氐羌关系密切。

猜你喜欢

  • 楚伦安嘎

    鄂伦春语音译, “楚伦”意为“尖”,“安嘎”意为“房子”。是毕拉尔路鄂伦春人对“仙人柱”的称呼。详见“仙人柱”(571页)。

  • 须虑

    古越人语音译。越人对船的称呼。《越绝书》:“越人呼船为须虑,即鸼也。”《正字通》:“船小而长者曰鸼。”

  • 封养牢姐种羌

    西汉时西羌封养种羌和牢姐羌结成的部落联盟组织。元鼎五年(前112)建立,次年解除。见“封养种羌”(1582页)、“牢姐羌”(1169页)。

  • 傣哪

    族名。又作“傣讷”。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部分傣族的自称。“哪”系傣语音译,意为“上面”。因德宏位于西双版纳北部,按地理位置为上面,故称。参见“傣”(2242页)、“傣族”(2244页)。

  • 黑儿普

    彝语音译。意为“负担”。旧时四川凉山美姑地区彝族奴隶社会中的一种剥削制度。过年时,※曲诺、※瓦加(阿图阿加)两个等级每户必须向主子交纳半个猪头、1斤酒;主子家逢有婚丧嫁娶等事,必须交纳鸡、酒、肉,表示

  • 毕利

    蒙古族吹管乐器。亦称毕利古,蒙古语言译。汉族称之为蒙古角、大号筒、大长角号、小长角号。源于藏族,藏语称为“筒钦”(意为大号),在寺庙中使用。明代西藏画师所作《八思巴唐卡画传》中,有一轴表现元朝帝师※八

  • 也里牙思火者

    ?—1365东察合台汗国第二代汗。《明史》称别失八里王。又译亦里牙思火者。蒙古族。※秃黑鲁帖木儿汗之子。1363年继位。为恢复对河中地区(今阿姆、锡尔两河之间地)的统治,于1365年5月22日在塔什干

  • 光绪广南府志

    书名。地方志书。4卷。清林则徐(1785—1850,字少修,福建侯官人,汉族)等修纂。成书年月不详。卷1记星野、山川、建置、疆域、城池;卷2写学校、风俗、民户、田赋、祭祀;卷3写兵防、邮旅、秩官(附土

  • 敦煌古藏文历史文献

    指发现于甘肃敦煌藏经洞内的唐代吐蕃藏文文献。1899年(一说1900年)管理敦煌莫高窟佛洞的道士王园录发现藏经洞后,帝国主义列强乘清代局势混乱和统治者腐败之机,陆续派人到敦煌,以考察为名,攫取藏经洞内

  • 思柏

    清代满族女诗人。雍正时正黄旗满洲副都统、礼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永寿妻,诰封一品夫人,著有《合存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