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兰奚
蒙古语音译。一作不兰奚。指官府收留的流散人口和牲畜。唐、宋时有语曰:“阑遗”,意为:路有遗物,官方阑(截)取之,待人认领,否则入官。是为此语之语源。元代社会多逃亡农民及驱口,流散四方,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置阑遗监以收留之,招主认领。其无人认领的人口即称孛兰奚或阑遗户,通常由官府拨与荒地屯田。
蒙古语音译。一作不兰奚。指官府收留的流散人口和牲畜。唐、宋时有语曰:“阑遗”,意为:路有遗物,官方阑(截)取之,待人认领,否则入官。是为此语之语源。元代社会多逃亡农民及驱口,流散四方,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置阑遗监以收留之,招主认领。其无人认领的人口即称孛兰奚或阑遗户,通常由官府拨与荒地屯田。
见“次噶俄仁巴”(882页)。
1867—1925民族工商业家。名仁椿,四川巴县(今属重庆市)人。回族。自幼好学,从长兄温鹤汀读书。光绪十五年(1889)考取秀才,以教书为业。痛恨清朝官场腐败,接受新思想,与本地士绅创办开智学堂,并
书编名。见“圣武记”(651页)。
呼图克图的异译,又称小活佛,即第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249页)。
见“蒲昌县”(2319页)。
西藏地方喇嘛与外番及青海蒙古彼此往来朝佛、布施时所执以凭查验的执照。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规定:西藏喇嘛赴外番(廓尔喀、布鲁克巴、哲孟雄等)各地朝山礼塔者,由驻藏大臣发给执照,限以日期,返回缴销,
见“赤寔得本”(1015页)。
又作波弄银厂。清代,南明官属后裔桂家集团首领宫里雁率众开办。地在木邦。早于明代中期,其地便发现银矿数处,以波弄山为盛。据《征缅纪略》载,波弄山产银,江西、湖广及云南、大理、永昌商贩多聚其地以开银矿为生
近代四川西昌等地彝汉人民的反清斗争。清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初,四川西昌县民团十三团团总张耀堂,在辛亥革命、四川保路运动的影响下,又受到“三平先生”(即在成都就学的同盟会会员王西平、刘次平,西昌保
清代民族名。先世为唐代都播(一作都波)等。元代称秃巴、秃巴思。明作兀良哈、乌梁罕。关于其族源,目前尚无定论。主要有三说:一说为“林木中百姓”,一说为“饲养驯鹿的人”,一说为古代南西伯利亚从事狩猎游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