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夫余

夫余

东北古族名,亦为其所建政权名。一作夫馀。来源于中国北方古※貊族迁居东北的一支,一说夫余乃“”之缓读。传说其始祖东明出自※橐离国,逃奔“至本地的夫余而王之”。其名最早见于《史记》、《汉书》,然作为部族集团为中原人所知当在战国末。有说《逸周书·王会篇》中“符娄”之“符”即其古名音译,“娄”即挹娄。李巡《尔雅·释地》注,“凫叟为九夷之五”。《字汇补》:“凫叟,东方国名,即夫余也”。约在秦汉之际建奴隶制国家。《后汉书》、《三国志》有传。盛时区域,《后汉书》等称“南与高句骊,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约东至今张广才岭,北达小兴安岭以南呼嫩平原地区(一说至黑龙江流域,或说只到嫩江与松花江合流处),南到辽宁开原县,西以今吉林省白城市至双辽县一线附近与鲜卑接。王城在今吉林省农安县(或说前期在此,后期迁至辽宁昌图县北四面城;或说前期在黑龙江阿城县地,后期迁到农安县;今考古界不少人认为前期在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山和西团山一带,后期迁到农安)。西汉时已与中原王朝有来往(一说始于东汉光武帝时)。本归汉玄菟郡管辖,东汉末公孙度雄据辽东,一度改属辽东郡,至迟到公孙氏灭亡,复归属玄菟郡。晋代由平州东夷校尉辖领。与汉朝关系密切,其王等频朝贡,汉王室常回赠玉璧、珪、瓒等物,带回后藏于府库作为传世珍宝。王死以汉所赠玉匣葬。汉时,挹娄为其役属,常与高句骊争战。汉末高句骊、鲜卑强盛,公孙度虑其处二强间,为示亲近及张其势,以宗女妻其王尉仇台。三国魏正始(240—249)中,幽州刺史毌丘俭征高句骊,其王简位居供军粮助战。晋太康六年(285),国为鲜卑慕容廆破,其王依虑自杀,子弟走保沃沮。晋武帝因下诏罢免救之不力的东夷校尉鲜于婴,以何龛代之。何派兵护送依虑子依罗返,复为国王。有户8万。以农业为主,产五谷,畜牧业占重要地位,出名马。地产赤玉、貂豽和大如酸枣的美珠。以栅作城,皆圆形。有宫室、仓库、牢狱。以弓箭、刀、矛为兵器,户各有铠仗。王以下以六畜名作官名,称马加、牛加、猪加、狗加等。诸加以下有大使、大使者、使邑。其邑落(一作“道”)属诸加,大者数千家,小者数百,民户皆“豪民”的奴仆。有乱诸加自战。流行杀人殉葬,多者达百余人。法律严苛,杀人者死,“家人没为奴婢”。早期凡遇水旱灾害或五谷不熟,每归罪于王,或言当易,或言当杀。其俗人死停葬五月,以久为荣;兄死弟妻其嫂;有战事以牛蹄占吉凶;好歌吟,昼夜行路皆唱歌。三国时开始衰落,北魏太和年间(477—499),为勿吉所逐,其王于太和十八年(494)携妻孥举国降高句骊。其民或入靺鞨,或为慕容鲜卑所掠,或亡高句骊,或归投汉族。

猜你喜欢

  • 李润堡

    古地名。在今陕西澄城县西南。十六国时期,前秦、后秦建都长安,陕北有铁弗匈奴建立的夏政权,渭北高原便成为双方争夺焦点。当地氐、羌、卢水胡、鲜卑等族居民,建立起许多堡镇,秦利用这些堡镇驻兵以抗匈奴,此为其

  • 奇游漫记

    书名。广西游记。4卷,一作8卷,附录1卷。明董传策(字厚汉,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撰。是书为其在明万历元年至八年(1573—1580)间被贬为南宁知府时所作。内容记述其征次与游历广西的亲身经历与见闻,

  • 元睿宗

    见“拖雷”(1365页)。

  • 盘古歌

    参见“高皇歌”(1915页)。

  • 景颇语音译。旧时云南德宏景颇族地区对无息借贷的称谓。通常是“借一还一”,带有互助性质。后来随着私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受到邻近傣、汉等民族的影响,债利已有一定发展,但到解放前夕,小额的无息借贷仍较普遍。

  • 大国舅司

    契丹中央官署名。专理国舅(后族)诸帐事务的机构。属北面诸帐官。《契丹国志·族姓原始》称:“番法,王族惟以后族通婚。”后族在契丹统治集团中具特殊重要地位。《辽史·外戚表》载:“辽史耶律、萧氏十居八九,宗

  • 额鲁特下五旗

    清代新疆伊犁额鲁特营右翼携眷驻防兵。乾隆三十二年(1767)置。初仅6佐领。继扩编为8佐领。因人数激增,四十年(1770),编为10领,寻复上升为14佐领。以闲散丁多,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十

  • 南北朝时期北魏、柔然、北凉的军事编制。《资治通鉴》胡注:“军将、幢帅皆魏制”。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元年(386)置幢将,“主三郎卫士直宿禁中者”。后又有内都、外都之别,内都幢将宿卫禁中,外都幢将领兵作战,

  • 棍噶札勒参

    ?—1896清代新疆蒙古族喇嘛僧。一译固帑干札拉参、棍噶札拉参。又名嘉穆巴图多普,法号察罕格根,意谓白活佛。甘肃洮州(今临潭县)人。早年在拉卜楞寺学经。清同治元年(1862),至新疆库尔喀喇乌苏布教。

  • 翁者

    藏语音译,又译翁则。旧时藏族地区寺院领经老喇嘛的称谓。一般用以称呼对经典有一定修养的受尊敬之老僧。负责寺院举行的会考或集体念经时带头诵第一句,众喇嘛继之。在寺内备受敬重。死后多用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