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鼓
壮族民间故事。流传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内容叙述壮族侬智高起义失败后,壮族地区被封建王朝残酷镇压与剥削的惨状,并述有一老人曾在一山洞看见一面“天鼓”,旁有一白发老人云:此鼓乃“侬天子”(即侬智高)的鼓,天下人有何苦难,只要擂鼓三声,“侬天子”就会来帮助壮人打天下,过好日子。言讫,白发老人即不见。洞口亦难寻觅。此故事乃当地壮族人民怀念侬智高的反映。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集》第1集。
壮族民间故事。流传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内容叙述壮族侬智高起义失败后,壮族地区被封建王朝残酷镇压与剥削的惨状,并述有一老人曾在一山洞看见一面“天鼓”,旁有一白发老人云:此鼓乃“侬天子”(即侬智高)的鼓,天下人有何苦难,只要擂鼓三声,“侬天子”就会来帮助壮人打天下,过好日子。言讫,白发老人即不见。洞口亦难寻觅。此故事乃当地壮族人民怀念侬智高的反映。收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故事集》第1集。
亦作偏马喀温、白马杠、白马棍、白马归,藏语音译,意为“庄严的莲花”。古地名。在今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为著名的佛教圣地。成书于14世纪的著名藏文经典《甘珠尔》里有“佛之净土白马岗,圣地之中最殊胜”的记
吐蕃占领敦煌等地后设立的一种基层行政单位。由原13乡等改置。据汉藏文敦煌文献载,有:悉董萨部落、曷骨萨部落、上部落、丝棉部落、擘三部落、僧尼部落、下部落、中元部落、行人部落、撩笼部落以及才多部落、勃朗
见“三娘子”(50页)。
古地名,在今青海乐都县南。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太祖朱元璋应前往贡马之西宁番僧三剌之请,为其在该地建佛刹,赐名曰“瞿昙寺”,并题写寺额,至今犹存,仍挂在大殿内。
①(?—520)南北朝时期柔然可汗。一作配奴。郁久闾氏。※伏图子。柔然始平三年(北魏永平元年,508),优图西征高车,被其王弥俄突所杀,遂继位,号“豆罗伏跋豆伐可汗”(简称“伏跋可汗”,意为彰制王),
蒙古、鄂温克等族传统食品。起源于农业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就以此为军队的行粮,将米干炒或煮熟晾干再炒,食时用水调和。随着各族经济文化交流,被游牧、狩猎民族广泛采用。蒙古炒米多用糜米干炒,贮入容
见“忽石门卫”(1489页)、“忽失木卫”(1489页)、“忽思木卫”(1490页)。
明代四川土司名。洪武十四年(1381)正月置,秩正七品。治所在今四川松潘西北部。二十七年(1394),明廷更定番国朝仪时,将其列入全国可按例朝贡的三十长官司之一。永乐十二年(1414)十二月,遣使入朝
蒙古国将领。又译卜只儿、不只儿、不察阑。塔塔儿氏。纽儿杰子。初事铁木真(成吉思汗),任扯儿必(侍从官),随从统一蒙古诸部。南宋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时,以功封千户长。元太祖十四年(1219),
?—1653清初蒙古王公。阿巴噶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元太祖※成吉思汗异母弟※别里古台后裔,布达什哩子。号巴图尔济农,初服属察哈尔部,后因不堪察部侵虐,依附喀尔喀。天聪三年(1629),遣使贡马于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