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藤峡
峡名。系指黔江流经广西武宣县勤马至桂平县弩滩地段。两岸高山耸峙,江水奔流直泻,江面横亘一大藤,以作桥梁,故名。一般又指今桂平、平南、藤县、金秀、武宣、贵县、象州等“磐六百里”地区,包括整个大瑶山境域,是瑶族主要聚居区。明代这里曾爆发了震撼全国的瑶民大起义。成化元年(1465),浙江布政司左参赞韩雍率16万官军镇压瑶民起义后,为断绝瑶民交通,斩断大藤,易名“断藤峡”。正德三年(1508),两广总督陈金派人与当地瑶族义军订立《永通条约》,明武宗下诏镌刻《敕赐永通峡》。
峡名。系指黔江流经广西武宣县勤马至桂平县弩滩地段。两岸高山耸峙,江水奔流直泻,江面横亘一大藤,以作桥梁,故名。一般又指今桂平、平南、藤县、金秀、武宣、贵县、象州等“磐六百里”地区,包括整个大瑶山境域,是瑶族主要聚居区。明代这里曾爆发了震撼全国的瑶民大起义。成化元年(1465),浙江布政司左参赞韩雍率16万官军镇压瑶民起义后,为断绝瑶民交通,斩断大藤,易名“断藤峡”。正德三年(1508),两广总督陈金派人与当地瑶族义军订立《永通条约》,明武宗下诏镌刻《敕赐永通峡》。
见“麻达”(2097页)。
见“刘聪”(860页)。
召庙名。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浩尔吐乡沙那水库淹没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兴建。建筑为宫殿式,包括正殿1座、南殿8座、僧舍15间。由一名呼毕勒罕任住持。最盛时有喇嘛217名。民国二十四年(1935)
1879—1941民国时期新疆地方军阀。字德庵,甘肃导河(今临夏县)人。汉族。清宣统元年考取拔贡,后入甘肃高等学堂。与杨增新有师生之谊。1914年入新疆,初任军务厅书记官,后历任阿克苏、疏附(今喀什)
书名。一名《皇清经世文编》。清为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委魏源编辑。120卷。道光六年(1826)成书。按事分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等8纲。纲下分子目,共有65目。如户政下有理财、养民
清代布鲁特(柯尔克孜)部落名。原系希布察克部。乾隆二十四年(1759)归附清朝。四十三年(1778),首领楚玛克以效忠清廷,获六品顶戴蓝翎。在叶尔羌城(今新疆莎车)西南亮噶尔卡伦外游牧,通英吉沙尔城(
见“中俄关于呼伦贝尔之协定”(305页)。
清代新疆湖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又名伊西洱库尔淖尔。《西北边界图译汉考证》作伊西洱库尔。又作雅什里库里。“库尔”、“库里”与“淖尔”皆“湖”之意。即今帕米尔高原上的雅什库里(原中苏待议地区)。
我国广西部份瑶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央语支。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使用人口约计有600多。语言主要特点有:声母少,韵母多。没有浊塞音、浊塞擦音声母。没有清鼻音声母,没有鼻冠音声母
汉时西瓯越人首领。曾归附南越国,封“瓯骆左将”。元鼎六年(前111),闻汉武帝兵伐南越,斩西于王降汉。元封元年(前110)被封下郦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