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外婚制

外婚制

亦称“族外婚”。一种从自己所属社会集团之外选择配偶的制度。发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发展演变流行至今。外婚制是氏族产生的前提和标志。最初由于分工和生存的需要,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原始血缘群体逐步由近及远排除直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开始分裂为二个互相通婚的氏族,并共同组成一个内婚部落。形成氏族外婚、部落内婚。后随着部落内婚界线被打破,还出现部落之间通过婚姻关系以达到结盟的目的。由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之后又产生同村不婚、同家族或宗族不婚等禁婚规例。不同阶段的外婚是人类的一大发明和进步,有利于提高人类素质和繁衍,有利于增进通婚各族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促进人们共同体的发展。《礼记·杂记疏》:“诸侯不内取,舅女及从母不得在国中”。即周天子行内婚,诸侯行外婚。近现代汉、满、蒙、畲、锡伯、德昂、苗、黎等族的同姓不婚,纳西、白、水、布依、裕固、撒拉等族的同宗不婚,均系氏族外婚的遗迹。20世纪40年代,我国一些尚残存氏族组织或残余的民族,如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佤、布朗、门巴、珞巴等民族,仍实行氏族外婚制。台湾高山族布农人则严格实行氏族和胞族外婚。侗族有的行宗族外婚,有的行村寨外婚,即使同寨不同姓,也不得婚配。外婚制形成的原因众说纷纭,主要有:自然选择作用;避免血亲婚配;因抢婚而发生;因图腾禁令而发生;为避免群内冲突等。

猜你喜欢

  • 时傍

    唐代石桥诏首领。乌蛮。领有今云南大理市下关一带,为※八诏之一。南诏王皮逻阁(蒙归义,728—748年在位)之外孙。后复以女妻皮逻阁之子阁罗凤(时傍之舅)。及邆赕诏王咩罗皮被南诏所败,退居邆川(今云南洱

  • 河平王

    元封爵。为诸王第三等级封号之一,授驼纽金印。至元五年(1268),宪宗蒙哥第四子昔里吉始受封。

  • 友帖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猷特哩卫。永乐六年(1408),与兀鲁罕河等八卫同时设立,卫治在前苏联马奇托瓦亚河(由忒河)入黑龙江处。

  • 巴达山

    见“巴达哈伤”(414页)。

  • 末振将

    ?—前12或前11西汉时乌孙小昆弥(王)。※乌就屠孙,※安日弟。成帝鸿嘉四年(前17),兄安日为降民所杀,诸翎侯大乱,汉遣故金城太守段会宗为中郎将,安辑乌孙,立之为小昆弥。时大昆弥雌栗靡强,诸翎侯畏服

  • 柳蒸羊

    元代蒙古族风味佳肴。蒙古族自古以畜牧、狩猎为生,羊是其主要牲畜之一,亦是衣、食、住、对外交换的主要资源。他们有烤制整羊的传统,早年用铁三脚架在火盆、火塘上烧烤整羊。到元代,发展为柳蒸羊,砌炉子闷烤整羊

  • 黄掴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居星显水(今吉林延边境布尔哈通河)等地。金朝建立后,有的迁居临潢府(治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波罗城)、寿光县(今山东寿光县)诸地。后改汉姓曰周。

  • 黑鼠族

    东北古族名。见于《辽史》。位于契丹东北。民穴居,肤黑,以牙锐类鼠,故名。曾累犯契丹通化(今内蒙古陈巴尔虎旗浩特陶海古城),迫其东南移600里。一说即黑车子室韦。

  • 速别额台

    见“速不台”(1840页)。

  • 喀尔喀车臣汗部左翼后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鄂尔布勒山接本部左翼右末旗界,西与南接达理冈爱牧场界,北至乌兰温都山接本部中前旗界。有佐领二个半,会盟于克鲁伦巴尔和屯盟。康熙二十七年(1688),硕垒汗孙车棱达什率众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