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壮语

壮语

我国壮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使用人口约1300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广东省怀集县、连山县等地。壮语分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北部方言内分7个土语;南部方言内分5个土语。南、北方言之间语音差别比较明显。使用北部方言的人口,比使用南部方言的人口多。壮语有以下特点:语音,声母一般有30个左右,分单纯、腭化和唇化3类。少数地区保留了p, ph, k, khɿ, mɿ,等复辅音声母;多数地区有b和d两个带前置喉塞音的浊塞音声母。元音一般有a、 e、 i、 o、 u6个,有些地区还有ε、ɔ、ə、y。韵尾前的元音有长短对立,有些地方除a外,其余元音的长短对立趋于消失。一般有—i、—u、—щ、—m、—n、—η、—p、—t、—k韵尾。有些地方—щ韵尾已消失;有少数地方—k韵尾变为—?或者消失。声调一般有舒声调6个和促声调2个。大多数地区8个调类都很一致,和汉语的平、上、去、入4声,各分阴阳8个调类相当。汉语借词有早期借词和近代借词。汉语借词的读音,由于借词的时代不同,其读音也不同。早期汉语借词,保留有—m、—p、—t、—k韵尾和8个调类,已适应各地壮语语音。早期借词有派生新词的能力。近代借词,大部分地区都是按汉语西南官话的语音吸收,各地读音一致,但音类特别是调类的对应很不整齐。中南部地区的近代借词,则是按当地长期形成的早期借词读音吸收。语法,以虚词和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在宾语之后,但由于受汉语的影响,有的补语也能在宾语之前。名词的修饰语,除了“二”和“二”以上的数词与量词组合的词组在名词之前外,都在名词之后。有许多表示事物类别的量词。词汇,基本词汇以单音节词居多,多音节词多是合成词,多音单纯词很少。合成词有两类,一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构成;另一类是由词根加前加成分或后加成分构成。在单音节的动词和形容词后面,大都可以加描绘性的后加成分。有相当多的汉语借词。有汉语借词与本民族词并存并用现象。在壮族聚居地区,壮语是壮族的主要交际工具。居住于城镇或市郊的壮族居民、壮族的公职人员、知识分子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大都兼通汉语,他们中的少部分人已转用汉语。杂居于壮族地区的其它民族,大都兼懂壮语。

猜你喜欢

  • 密儿纪

    见“蔑儿乞”(2442页)。

  • 绥州

    州名。西魏置。治所在上县(今陕西绥德县)。隋改雕阴郡,唐复置,多次移治,曾改为上郡。隶夏州定难军,五代后党项据其地,宋时与西夏多次争夺,相继据其地。宋熙宁三年(1070)废为绥德城,隶延州,元符二年(

  • 白语

    我国白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问题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属彝语支,另一种意见认为应单成一支。白语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各县及怒江州、迪庆州、丽江地区部分县里,四川省凉山州的部分地区也有

  • 木兴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永乐六年(1408)三月,暖暖河等处女真野人首领普速等120人来朝,以其居地置卫,与兀鲁罕河等8卫同时设立,辖今黑龙江省蚂蚁河流域。《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也称作穆霞河卫。

  • 恭罗

    西夏职官名称之汉译名。宋代史籍记载的西夏遣宋使臣官名。一译作广乐。如史载宋元祐二年(1087)三月,西夏派遣使臣恭罗们色勒裕勒等人赴宋朝答谢太皇太后。后世称“蕃官名号”,其西夏职官品位不详。

  • 察尼

    1640—1688清初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孙,豫亲王多铎第四子。顺治十三年(1656)初,封多罗贝勒。康熙七年(1668),掌宗人府左宗正事,参与议政。九年,任玉牒馆副总裁。十二年

  • 贾萨公主

    见“贾莫萨”(1839页)。

  • 纳兰性德

    1654—1685清初著名词家。满洲正黄旗人。纳兰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字容若,原名成德,后避东宫嫌名(胤礽),改为性德。自号楞伽山人。自幼刻苦自励、潜心向学,有汉学素养。康熙十年(1671),中顺天乡

  • 熙州

    古州名。治所在今甘肃临洮。汉置狄道县,属陇西郡。晋改武始郡。隋初废,属金城郡。唐初属兰州。天宝三年(744),置狄道郡,后改为州,属陇西道。宝应(762—763)初,设于吐蕃,号武胜军。宋熙宁五年(1

  • 乌古论庆寿

    金大臣。河北西路(治今河北正定)猛安人。女真族。乌古论氏。由奉御升近侍局直长、局使。泰和四年(1204),迁局提点。奉诏按视开凿通州漕河。六年(1206),从右副元帅完颜匡出唐邓攻宋,为先锋都统,取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