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壮歌

壮歌

壮族传统民歌。亦称俍歌、浪花歌。流行于广西、云南、广东、贵州等地。以即兴创作、边编边唱为主。其中《叙事歌》、《叙史歌》、《民间故事歌》多有传统歌本,为汉字记音的手抄本。即兴创作以情歌为最著名。有五言四句、七言四句、不定句等。五言四句者称“欢”,唱歌称“讲欢”、“讲比”、“讲西”;七言四句者称“歌”,唱歌称“讲歌”。均押腰韵与脚韵,故称“勒脚欢”或“勒脚歌”。其历史悠久,汉刘向《说苑·善说篇》曾记下一首《榜枻越人歌》,据考同现代壮族“勒脚欢”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押韵方法上完全一致,为壮歌最早见于文献记载者。相传唐初歌仙刘三姐为壮族,(光绪)《浔州府志》载,传为刘三姐所唱的一首歌,亦属“勒脚欢”形式。明黄道原辑、清初李淇、李调元相继补辑的《粤风续九》、《粤风》,均把“壮歌”分为“僮歌”、“俍歌”二种,实为“勒脚歌”和“勒脚欢”,为至今能见到的汉语记音法的最全面的壮歌歌本。

猜你喜欢

  • 羌渠单于

    ?—188东汉时南匈奴单于。挛鞮氏(又作虚连题氏)。名羌渠。原任南匈奴右贤王。灵帝光和二年(179),汉使匈奴中郎将张修擅斩前单于呼征而更立之为单于。中平五年(188),应汉朝征发,遣左贤王将兵至幽州

  • 滹南遗老集

    书名。金※王若虚撰。45卷。若虚仕金累官翰林直学士。金亡,微服归里,以家在滹沱河南,自称滹南遗老,以名集。集中有五经辨惑2卷、《论语》辨惑5卷、《孟子》辨惑1卷、《史记》辨惑11卷、诸史辨惑2卷、《新

  • 南察里

    “察里”,契丹语。是为一地方单位※石烈(相当于“县”,或“乡”)的名称。属※涅刺部。

  • 东乡五路安抚司

    明清湖广土家族土司名。明洪武六年(1373),以长官司改置。以覃起喇为安抚使,治今湖北宣恩县东北,隶施南宣抚司。元时为东乡五路军民府。元末,明玉珍置东乡五路安抚司(一作宣抚司)。明洪武四年(1371)

  • 景颇语音译。解放前云南陇川邦瓦景颇族地区“山官”(辖若干村寨的世袭首领)委任管理村寨之代理人。随着“山官”辖区的扩大,难以独自管理,遂从其辖区内委任一个有威信和办事能力强的人代为处理村寨事务。授职时对

  • 鹿角

    参见“鄂尔布”(2049页)。

  • 移剌益

    ?—1202金朝大臣。本名特末阿不,字子迁。中都路(治今北京西南)胡鲁土猛安人。契丹族。移刺氏。以荫补国史院书写,历徐州录事、枢密院知法,三迁翰林修撰,兼监察御史,改户部员外郎。章宗明昌三年(1192

  • 纳印

    布依语音译,意为“掌印者的田”。旧时布依族部分地区残存的领主经济土地制度。流行于黔南罗甸县桑郎等地。改土归流前,为土官※亭目领有的“阴免田”。桑郎亭目王氏拥有6块印田,稻谷产量约120挑(每挑约折合5

  • 爱登里啰汨没密施俱禄毗伽可汗

    见“腾里可汗”(2372页)。

  • 伊犁条约

    见“中俄改订条约”(3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