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土州判官

土州判官

官名。州判官为知州行政助理,分掌粮粟、屯田、水利、巡捕、牧马等事,秩从七品。明代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州置此官,以当地首领为之。令其谨守疆土,附辑土民,修职贡,供征调,无相携贰。颁给铜印、敕书,赐冠带,准世袭。有关考核、晋升、降调、革除事宜隶吏部。为数甚少,仅云南镇南、北胜、南安州各1名,贵州省普安州1名。清代称※土州判。

猜你喜欢

  • 阿不沙

    即“夹谷清臣”(749页)。

  • 完颜冶诃

    金建国前完颜部将领。神隐水(今牡丹江支流)完颜部人。女真族。完颜氏。景祖乌古迺之后裔。为本部勃堇。与同部人把里勃堇等归附完颜部联盟,生女真势益强。肃宗颇剌淑拒桓��一再失利

  • 富德

    ?—1779清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瓜尔佳氏。驻防吉林。乾隆十三年(1748),从经略大学士傅恒征金川有功,自护军擢至二等侍卫,累迁副都统。二十年(1755),以参赞大臣随军征阿睦尔撒纳,因奋勇击杀立

  • 太和城

    古城名。一作大和城。遗址在今云南大理旧县城南15里点苍山脚下,太和村之西,东临洱海。“夷语山陂陀为‘和’,故谓大和。”原为河“蛮”所居。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南诏王皮逻阁(蒙归义)逐河“蛮”,夺据

  • 搠里蛮

    见“搠儿马罕”(2355页)。

  • 匹裂

    契丹语音译。“木杯”、“木瓶”之意。宋人刁约于嘉祐元年(1056)出使契丹时,曾用汉语与契丹语交杂作《北语诗》,内有“钱行三匹裂”句,自注:“匹裂,似小木罂,以木为之,加黄漆。”

  • 永宁寺碑

    明代石碑。全称“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亦称“奴儿干永宁寺碑”。立于黑龙江下游东岸奴儿干都司官署所在地特林村以北江岸石岩上(距入海口约150公里)。碑有两块:一为明永乐十一年(1413)明钦差亦失哈等巡

  • 和鄂尔勒克

    ?—1643明末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客列亦特氏。元代翁罕(王罕)后裔,卓立甘鄂尔勒克子。初游牧于额什尔努拉(原苏联乌尔扎尔一带)等地。屡率众迎击沙俄扩张主义势力。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拒绝

  • 叶什别

    藏语音译。旧时四川阿坝藏族地区马尔康及绰斯甲地方土司衙门的小管家。由八、九户“日目约”(上等百姓)轮任,一日一更换,任期自带口粮,无报酬。主要负责向沟寨传达值日大头人派粮、派差的通知,在官寨内看守犯人

  • 领忽

    辽代官名。辽北面部族官中小部族石烈下有“令稳”之职,转入蒙语作“领忽”,又译“领昆”、“宁昆”。成吉思汗五世族祖察剌孩即有此称。时蒙古部与契丹为邻,役属于辽,故有是称。日本学者那珂通世认为是汉语“令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