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回鹘文

回鹘文

又称回纥文。因古代回鹘人广泛使用这种文字而得名。是公元9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中亚及新疆等地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也曾是金帐汗国、帖木耳帝国和察合台汗国的官方文字。从15世纪开始,在伊斯兰教的影响下,回鹘文逐渐被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所代替。回鹘文源出古代粟特人使用的草体粟特文,是一种音素文字。字母的数目在不同时期不太相同,一般认为有18—22个字母。特点是:元音o与u、o与u、l与i在文字上不加区分,因而只用5个字母来表示8个元音;在辅音方面,b与p、k与g在文字上不加区分,s与、γ与h在多数文献中也不加区分。各字母在词首、词中和词尾位置上一般都有不同的形式。早期回鹘文行款是从右向左横写,后期改为从左向右竖写。文中通常使用一点或两点作为标点符号,有时也用4个点的符号来表示段落。在字体上有木刻印刷体、写经体、楷书体和草体之分。回鹘文对周围其它民族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13世纪初在回鹘文字母的基础上有了回鹘式蒙古文。在最初的几百年间,它的笔画结构、基本拼写规律和书写体式都和回鹘文相似。16世纪末满族又从蒙古族那里接受了这种文字,创制了满文。回鹘文文献十分丰富,种类繁多。有不少有名的文学作品,如传世之作《福乐智慧》、《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真理入门》、《古代吐鲁番民歌》和译作《两王子的故事》、《伊索寓言》等。有些佛教文献也具有文学的特色,如译自古代焉耆语的《弥勒会见记》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剧本。宗教方面的以佛教内容的为多。回鹘人西迁以后用回鹘文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如《金光明最胜王经》、《玄奖传》、《妙法莲花经》、《八阳神咒经》、《阿弥陀经》、《华严经》、《大云清雨经》等。还有一些是其它宗教的,如摩尼教的《摩尼教徒忏悔词》,景教的《福音书》、《圣乔治殉难记》,早期伊斯兰教的《圣徒传》、《升天记》等。用回鹘文书写的碑铭主要有乌兰浩木碑、高昌土都木萨里修寺碑、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酒泉文殊寺碑等。此外还有大量的社会经济文书、历书、医学著作以及两种语言的对照词典等。从事回鹘文文献研究的主要有中国、德国、匈牙利、法国、原苏联、日本、土耳其、美国的学者。

猜你喜欢

  • 不花剌

    见“捕喝”(1854页)。

  • 吴朝俊

    ?—1907清光绪年间抗法斗争首领。又名吴人杰。人称吴三元帅。贵州都匀府内外套人。苗族。原为咸丰同治年间苗民起义军首领,后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提出“杀洋人、灭洋教”口号,聚集苗、水、布依、

  • 觉罗吉哈礼

    1626—1681清初将领。满洲正白旗人。武功郡王礼敦后裔。顺治四年(1647),袭父阿赍骑都尉世职,晋二等轻车都尉兼护军参领。康熙八年(1669),擢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十二年(1673),同正黄旗满

  • 敖昌兴

    清代呼伦贝尔文士。亦作敖拉昌兴。达斡尔族。字芝田。咸丰元年(1851),以佐领职奉命巡查额尔古纳河及乌的河源,归后将巡边经过撰《乌春》。还著有《京路记》、《调查乌的河源》、《田舍诗》和《依仁堂集》等。

  • 燕王

    ①辽封爵。天显十一年(936),恒山(今河北正定)人赵延寿(本姓刘)降辽,翌年授幽州节度使,封此爵。天禄元年(947),中台省右相耶律牒蜡(又作牒䗶)“亡归世宗”。次年,为南京留守,封燕

  • 阳巴勒噶逊

    即“仰吉八里”(801页)。

  • 蒲察合住

    ?—1224金朝酷吏。女真族。蒲察氏。以吏起身,久为宣宗完颜珣所信用,声势显赫。为人残刻,人人皆知其蠹国害民而不敢言。兴定(1217—1222)中,乘驸马仆散阿海之狱,大肆株连,使朝臣人人自危。正大元

  • 永弘

    西秦后主乞伏暮末年号。428—431年,凡4年。

  • 雄顿·多吉坚赞

    13世纪藏族翻译家。首次将印度檀丁的修辞学名著《诗镜》全文译成藏文。之后,其弟邦译师洛卓丹巴首先以此书讲学,西藏遂开学习《诗镜》之风。继之,藏族学者纷纷注释原文,并结合藏族语言特点,形成自己的修辞学著

  • 龙达田

    参见“纳龙达”(12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