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司天监
元明两朝掌管回回天文历法的机构。又称“回回司天台”。多由回回学者主事。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始设回回司天台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以札马鲁丁为提点。十七年(1280),置行监。皇庆元年(1312),改回回司天台为司天监,秩正四品。延祐元年(1314)改正三品。二年,命秘书卿提调监事,下设天文、算历、三式、测验和刻漏等五科,由提点、司天监、少监、监丞等吏执掌。明洪武元年(1368),复置回回司天监。三年(1370),改为钦天监,下设天文、漏刻、大统历、回回历四科。
元明两朝掌管回回天文历法的机构。又称“回回司天台”。多由回回学者主事。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始设回回司天台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以札马鲁丁为提点。十七年(1280),置行监。皇庆元年(1312),改回回司天台为司天监,秩正四品。延祐元年(1314)改正三品。二年,命秘书卿提调监事,下设天文、算历、三式、测验和刻漏等五科,由提点、司天监、少监、监丞等吏执掌。明洪武元年(1368),复置回回司天监。三年(1370),改为钦天监,下设天文、漏刻、大统历、回回历四科。
清朝官员。满族。字吉夫。道光(1820—1850)时,官吉林将军衙门主事。著有《吉林外记》10卷。因系亲临实地调查,广为搜集整理,对研究吉林史地有一定参考价值。
汉代地名。约在今内蒙古百灵庙北。原为汉将所筑,将亡,其妻范夫人率余众卫之,故名。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兵败该地,降匈奴。
原西藏地方政府审理一般民事、刑事案件所据的成文法。源于吐蕃之六种大法,后经西藏历代执政者整理,编成一套政教合一以维护农奴主利益为主旨的等级森严、科条分明的法典。分两种:一为“却尺母”(藏语音译,意为喇
元朝官署名。掌祭祀。文宗天历元年(1328),罢会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又作泰禧院)。次年,改是名。秩从一品,“掌神御殿朔望岁时讳忌日辰禋享礼典”(《元史·百官志三》)。置院使、同知、副使、佥院、
辽代部族名。辽天祚帝保大四年(1124),※耶律大石自立为王,率众西行,至可敦城(今蒙古国哈达桑东),驻北庭都护府,召集该部等18部众宣谕,誓复辽朝大业,获得支持,18部共出精兵万余归大石统率,致使大
契丹语官名。又作“梯里已”。《辽史·国语解》称:“惕隐,典族属官,即宗正职也。”※耶律阿保机称帝第二年(908)始置,以皇弟※耶律剌葛为首任。据《百官志》,契丹设有“大惕隐司”,下设惕隐、知惕隐司事、
即“蛮书”(2272页)。
1893—1966中国当代考古及西北边疆史地学家。字仲良。湖北汉川县人。清末民初就读于汉阳府中学堂。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门。1918年毕业后,留校任国学研究所助教。后历任讲师、副教授,并逐步将注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所产良种马。也称白岔铁蹄马,以马蹄质地坚硬而得名。因其地有岔川,山高沟深,道路多石,马长期在崎岖多石的山道上行走,蹄质受到磨练,较常马远为坚韧,能适应难行的道路,爬坡下梁,不纵不跳,十
古族名。唐时今傣族部分先民的他称。始见于《新唐书·南诏传》。分布于红河流域至安南都护府西北一带。因衣着尚白,故名。与汉晋时兴古郡之鸠僚有族属关系。南诏曾将其民组成军队,称“白衣没命军”。后渐改写为白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