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呼伦贝尔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

位于大兴安岭西侧,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干旱草原三个地带。东与东南为中低山丘陵地带,地势较高,多在海拔700—1000米,中部为波状起伏的呼伦贝尔台地草原,位于中低山丘陵地带的西南,一直延伸到呼伦湖的东岸,构成呼伦贝尔草原的主体,是蒙古草原的东北边缘。额尔古纳河上游河谷平原地势开阔,一般宽在5—10公里。上连海拉尔河下游低地,下连三河下游的大片沼泽低地,这里支流较多,水源不畅,沼泽遍地,牧草繁茂,是面积16600万亩的天然牧场,是我国游牧民族的摇篮。“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就是从这里登上历史舞台的。进入清朝以后,呼伦贝尔以大兴安岭为界,分为岭东和岭西两个管辖区,岭东地区设置布特哈八旗及总管;岭西设置呼伦贝尔八旗与副都统衔总管。雍正十年(1723),清政府为防守边界,从布特哈八旗内调3千兵丁驻呼伦贝尔。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建立兴安东省和兴安北省,抗日战争胜利后,成立内蒙古自治区为呼伦贝尔盟。呼伦贝尔草原是蒙古族和其他北方诸族所居之地。

猜你喜欢

  • 解智

    西夏职官七品封号。西夏语音“精丁”。西夏文《官阶封号表》中有“文孝恭敬东南姓官上全立”称号。下有诚珍、礼劳、才益、目审等数种。参见“官阶封号表”(1532页)。

  • 安兴

    明代“凉山三雄”之一。彝族。万历(1573—1619)前期四川马湖府(治今四川屏山县)黄螂头目,号称“凉山三雄”之一。万历十五年(1587),联合邛部土司(治今四川越西县东北)所属腻乃之酋长撒假,雷波

  • 类乌齐

    地名。亦作内乌齐。旧属喀木,后归西藏。其地北界青海,东邻隆庆,西至三十九族,东南接察木多(昌都),向为察木多草地进藏捷经,其地高峰峻岭,一水环流。有土城,城内有噶举派达垅支系所属大寺。红帽呼图克图居此

  • 吉美丹巴尼玛

    1816—1861清代甘肃拉卜楞寺第47任堪布。藏族。道光元年(1821),被迎至拉卜楞寺坐床,由贡塘·嘉贝样授沙弥戒。八年(1828),入经院。20岁从嘉木样受具足戒。次年参加立宗辩论。十九年(18

  • 宮合

    即“合八字”。旧时朝鲜族婚俗。男家求婚时,需把写有姓名、出生年、月、日、时(即“四柱”)的红帖送给女家。女家则以男女“四柱”,对照“五行”推算双方的八字是否合适。如认为合适,则答应联姻。

  • 马架子房。赫哲语音译。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马架子房本为汉族旧时的一种简陋住屋。分布松花江中游的赫哲人在300年前已有居屋,但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至19世纪末,才较普遍地住马

  • 亚梅什湖之战

    准噶尔军抗击俄军侵略的一次重要战役。康熙五十四年(1715),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为掠夺中国叶尔羌(今莎车)金矿,派遣中校布赫戈利茨率领3000远征军,占领准噶尔部辖地亚梅什湖(位于前苏联巴甫洛达尔市南面

  • 尼玛都伦

    鄂伦春语音译,意为“轮流赠送”。一作尼玛杜兰。鄂伦春人分配生活用猎品的一种方式。因地区不同,以此方式所分的猎品稍有差异。居今内蒙古鄂伦春族自治旗托扎敏努图克和黑龙江省呼玛县境内的,生活用皮张采用此法;

  • 海乙寺制

    中国伊斯兰教的一种制度。清同治(1862—1874)年间由阿拉伯、中亚等地传入,行于甘肃、宁夏、青海等回族地区。“海乙”或译“罕义”,阿拉伯语意为“大的”、“总的”、“中心”。即由一个“海乙”(大)寺

  • 西番十八族

    藏族古族部名。见于《元史·世祖纪》。元至元元年(1264)七月,以西番十八族部立定西州,行安抚司事。定西州属巩昌路,地在今甘肃定西、陇西、武山一带,治所在定西县。元末属陕西行省吐蕃宣慰使司管辖,置正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