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南诏三十七蛮部

南诏三十七蛮部

唐宋时期对云南东部少数民族37个部落的统称。南诏、大理时均称此名。包括因远部(居元江)、休腊部(居河西)、嶍峨部(居嶍峨县)、屈中部(居阿迷州)、溪处甸部、伴溪落恐部(为临安府两长官司)、铁容甸部(亏容长官司)、官桂思陀部(临安府思陀甸长官司)、王弄部、强现三部(居开化府)、师宗部(今师宗县地)、弥勒部(今弥勒县地)、吉输部、裦恶部(今弥勒县境)、维摩部(今泸西县地)、罗雄部(今罗平县)纳垢部(今马龙县地)、落温部(今陆良县境)、磨弥部(今沾益县地)、仁德部(今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境)、夜苴部(今罗平县境)、强宗部(今澄江县)、步雄部(今江川县地)、罗伽部(今江川县境)、休制部(新兴州)、落蒙部(今路南县境)、弥沙部(今路南县地)、邑市部(今路南县境)、阳城堡部(今晋宁县)、罗部(今罗次县境)、于矢部(武定境内)、罗婺部(武定州境)、华竹部(今元谋县境)、洪农碌券部(禄劝县境)、掌鸠法块部(今禄劝县境)、白鹿部(楚雄府)、谋统部(鹤庆州)。主要分布在西起楚雄、武定、禄功,东至贵州,南界元江,北抵昭通的广大地区。其民族成份以乌蛮、河蛮为主。各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居住地亦常有变动。

猜你喜欢

  • 达海绀卜

    见“塔海绀卜”(2161页)。

  • 捉雀

    见“雀喀扎法里”(2041页)。

  • 洞人

    侗族旧称。又称“洞苗”、“洞民”、“洞家”。与古代“仡伶”、“伶”和“峒人”有直接渊源关系。分布在今湘、黔、桂交界的广大地区。清初仍行土司制。道光(1821—1850)后已基本改土归流。语言大体同于今

  • 清宁

    辽道宗孝文皇帝耶律洪基年号。1055—1064年,凡10年。

  • 青海辉特部

    蒙古部名。清代青海辉特人专称。首领为卓哩克图和硕齐之裔。康熙(1662—1722)中,为避噶尔丹乱自准噶尔移住。初隶青海和硕特部,后以罗卜藏丹津反清,自为一部,建札萨克。袭贝子品级辅国公。归西宁办事大

  • 巴里黑

    见“缚喝”(2416页)。

  • 视罴

    368—400晋代吐谷浑王。姓吐谷浑氏。※视连长子。太元十五年(390),父卒,嗣立。史称其“性英果,有雄略”,吸收汉族文化,广纳秦陇一带汉族士人,增设司马、博士等官职。厉兵秣马,拥兵2万,欲出击秦、

  • 汉军枪营

    清代八旗汉军骁骑营中的鸟枪马甲置此。顺治(1644—1661)间,每逢春季即竖靶于41弓(量地弓,五尺为一弓)之地,令汉军鸟枪兵演习射击。康熙十二年(1673)定,每旗设一营,操练火器;每佐领增设鸟枪

  • 柯尔克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柯尔克孜”,突厥语,系本族自称,一般释为“四十个姑娘”;另可解释为“四十个部落”;或谓为“草原人”等。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少数散居于其他各县和黑龙江省

  • 实鲁剌

    即“完颜永中”(11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