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包衣阿哈

包衣阿哈

满语音译。 “包衣”意为“家内的”或“府中的”;“阿哈”意为“奴隶”。汉译为“家奴”、“奴隶”、“奴仆”或“奴才”。简称“包衣”或“阿哈”。明清时期女真及满洲社会中地位低下、受压迫剥削的阶层。为主人所占有,没有人身自由,听任君主、家主支配,从事各种家务和生产劳动。拥有包衣阿哈与牲畜的多寡同是衡量其人贫富、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准。主要来源于战俘、降人、负债者、罪犯及其家属、包衣所生子女等。此内并非纯系汉人,占有者亦非全是满洲。随着奴隶制向前发展和变化,促使本阶层人逐渐分化为包衣和阿哈,这两种人之间有一定的差别。满洲贵族既需要衣饰等技工、内府诸兵卫、仪仗诸吹鼓手,也需要听从使唤的一般服役人。这样,汗和贝勒等府中就有包衣和阿哈之分,而八旗官兵人等家内的奴仆,只有阿哈一类,占有者也包括汉军人等。入关后,由于满洲封建化的加深,其称谓也更加明显:内务府沿袭“包衣牛录”、“珲托和”等组织形式,重新分编为满洲佐领(包括蒙古人)、※旗鼓佐领(汉人)、※内管领(满蒙汉人俱有)等,此等组织内之人及宗室王公府所属者,概通称为包衣,而一般官兵家内的阿哈,则改从汉语称“家人”,旗籍上注称“户下人”。包衣中亦有因功绩而跻身于显贵者,其家也拥有“家人”,如内务府郎中、江宁织造官曹寅,便拥有“家人”过百。参见“包衣”(585页)、“阿哈”(1194页)。

猜你喜欢

  • 六郡大姓

    西晋时期流民军诸首领。六郡指天水、略阳、扶风、始平、武都及阴平。元康八年(298),六郡大姓阎、赵、任、杨、李、上官及氐叟梁、窦、符、隗、董、费,率领避乱就食流民10余万众经汉中入蜀。在迁徙途中,风餐

  • 德薛禅

    见“特薛禅”(1873页)。

  • 慕容威墓志

    唐代吐谷浑人墓志。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刻制。1974年出土于宁夏同心县韦州,今存宁夏博物馆(一说192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存武威文庙)。石方8寸,文盖完好。志上端侧面有粗率的线刻缠枝卷叶花卉一枝,

  • 花腰

    见“罗武”(1415页)。

  • 绰拜

    清朝武官。蒙古镶白旗人。巴林氏。天聪五年(1631),任牛录章京。八年(1634),以办事能干,不违使命,授牛录章京世职。崇德三年(1638),加世职为三等甲喇章京。是年,随大将军睿亲王多尔衮征明至山

  • 马元章

    1853—1920近代伊斯兰教经师。原籍甘肃河州(今临夏)人。回族。字光烈,号祯祥,经名利雅顿丁,道号索底根俩·穆罕默德·努尔(阿拉伯文音译,意为“忠于安拉的人”)。中国伊斯兰教哲赫林耶教派创始人※马

  • 雅州碉门茶马司

    明代四川管理茶马互市的机构。洪武十九年(1386)二月置。秩正九品,设大使、副使各1人。掌市马之事。每岁,长河西等处番商以马于其司易茶。茶马司视马之优劣估价,支给茶叶。对沟通藏区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

  • 古代对江淮流域以南地区诸民族的泛称。亦称蛮夷、南蛮。常冠以地理名称专指某一地区的若干族,并随不同历史时期地理名称的演变而改其族称,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荆蛮,秦时称※黔中蛮,汉代称※武陵蛮、※五溪蛮、※

  • 木来路军民总管府

    元明傣族土司名。据《元史·地理志》载,至元二十九年(1292)置,以布伯为达鲁花赤,以土人首领马列知府事。《元史·泰定本纪》记泰定三年(1326),以车里路昭哀地置木来州,当即原所置木来府。《明史·地

  • 唐崖长官司

    明清时期湖广土家族土司。明洪武七年(1374)以元末明玉珍唐崖安抚司改置。治所位于今湖北咸丰县西北。后因战乱废。永乐四年(1406),以土官覃忠孝招回土民,复置。清初,覃崇禹归附,受命准世袭。雍正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