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俄
傈僳语音译,意为“由同一祖先的后代所组成的集团”。旧时云南怒江傈僳族地区氏族组织的残余形式。约16世纪中叶,傈僳族诸氏族在陆续进入怒江地区过程中,因不断遭逢战乱,氏族组织逐渐解体;定居怒江后,诸氏族散居各地,原来之氏族组织难以保持,氏族内部除保存着象征性的共同名称如虎、熊、猴、蛇、羊、鸡、鸟、鱼、鼠、蜂、荞、竹、菜、麻、柚木、犁、霜、火等及血缘亲属关系和某些观念上的联系(如在进行具有血族复仇性质的械斗—“奢来合”时,承担有互助义务)外,在经济生活上的联系已很淡漠,其他方面亦仅剩躯壳。
傈僳语音译,意为“由同一祖先的后代所组成的集团”。旧时云南怒江傈僳族地区氏族组织的残余形式。约16世纪中叶,傈僳族诸氏族在陆续进入怒江地区过程中,因不断遭逢战乱,氏族组织逐渐解体;定居怒江后,诸氏族散居各地,原来之氏族组织难以保持,氏族内部除保存着象征性的共同名称如虎、熊、猴、蛇、羊、鸡、鸟、鱼、鼠、蜂、荞、竹、菜、麻、柚木、犁、霜、火等及血缘亲属关系和某些观念上的联系(如在进行具有血族复仇性质的械斗—“奢来合”时,承担有互助义务)外,在经济生活上的联系已很淡漠,其他方面亦仅剩躯壳。
见“额者库”(2531页)。
契丹语,意“鬼风”。按契丹习俗,凡遇旋风,双眼闭合,用鞭向空中打49下,口念7声“坤不刻”,以禳厌。
赫哲族民间※依玛坎说唱文学中唱的曲调。参见“依玛坎”(1461页)。
※西羌的一支。汉魏时与葱茈、白马羌分布于婼羌以西至葱岭间的西域南山(昆仑山)中。各有部落首领,与南道诸国相邻。《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注引《魏略·西戎传》称其为“月氏余种”。
见“按出虎水”(1623页)。
?—1589明代畲族起义首领。畲族。福建兴化(今莆田)人。万历十七年(1589)因不堪忍受地主官吏压榨,与柯守岳等人,以“游天王定江山定万民”为号召,“饰以鬼面,长髯大耳”,竖黄旗发动福建兴化、仙游等
珞巴族阿帕塔尼部落对村寨或氏族领袖的称谓。一般为民主推举产生。由有德才、机智勇敢、富有生产与生活组织能力、精明强干、能言善辩、办事公正,并享有威望的男性充任。有老、中、青三种:“阿克哈布利安“即老年首
黄油。鄂温克语音译。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从事畜牧业的鄂温克人自制自食的传统牛乳制品之一,是招待客人的珍品,也是祭神时不可缺少的供品。以※“西米坦恩”为原料,制作有熬制和机制的两种。早期多熬制,色黄,油纯,
解放前夕在云南建立的地方革命武装。原称“普光三支队”,是一支组织松散自发反对国民党压迫的地方武装。在接受中共“云南人民自卫军第二纵队”领导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九支队”,随即改编为
见“拓跋禄官”(13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