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刘禹锡集

刘禹锡集

书名。唐刘禹锡(772—842)撰。30卷,外集10卷。禹锡字梦得。其先世为匈奴独孤氏,北魏东雍州刺史刘亮七世孙,生于浙江嘉兴。精于古文,善五言诗。贞元(785—805)进士,曾任淮南节度使杜佑之掌书记、监察御史等。因参与王叔文革新,坐贬朗州司马。后被召还京,历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以所赋《玄都观看花君子》诗触犯权贵,再贬连、夔等州刺史。后因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笃,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颇多,并称“刘白”,被白尊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或作《刘宾客集》流于世。其集包括诗8卷,乐府2卷,文19卷,赋1卷;外集10卷。有诗800余首,语言生动,风格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中唐诗坛别开生面之作。而《蜀先主庙》、《咏史》、《金陵五题》等咏史吊古诗篇,更为深邃含蓄。但晚年作品也流露安于闲适等消极情绪。其文说理透彻,如《天论》三篇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之作。杂文富有哲理性,寓意深刻。《陋室铭》虽仅有八81字,充分体现高逸志行,成千古名篇。有《四部丛刊》本。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据清光绪间朱澂《结一庐剩余丛书》本校点印行,更名《刘禹锡集》。后陆续有刘禹锡诗文新注、新译本问世。

猜你喜欢

  • 朵力癿

    元末明初第一代土族辛土司。青海西宁州人。元末为百户,明洪武四年(1371)附明,授充小旗。其孙辛庄奴功升百户,始以辛为姓,曾辖有“土舍”、“土民”100余户,男女200余人,居地在今民和县三川等地。

  • 骨嵬

    元代女真的一支。亦作嵬骨。来源于黑水靺鞨窟设部(一说为莫曳皆部)。居地在今库页岛。累侵袭归附蒙古汗国之※吉里迷人居地,元世祖于至元元年(1264)发兵征之,并为此设征东招讨司。后附元,《元史》至元二十

  • 云冈石窟

    石窟寺名。又称灵岩寺石窟。在山西大同市西北16公里武周山(云冈)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石雕佛像、飞天等51000多尊,最大佛像高达17米,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石窟群之一。

  • 孛斡勒

    蒙古语,元译“奴婢”。古代蒙古社会中的一种隶属人口,一般为父权家长管束下的奴仆。主要来源于战俘。战败部落人丁(多为幼童)被俘后分给战胜者各家,世代为奴。亦有因贫困或犯罪沦为者。据《元朝秘史》,已出现于

  • 人情钱

    元朝末年官吏勒索财物的名目。见“撒花钱”(2492页)。

  • 耶律必摄

    辽代皇子。字箴堇。契丹族。辽太宗※耶律德光第五子。为辽穆宗※耶律璟同父异母弟。应历年间,得知族人恒特及萧啜里畏罪欲逃,密告穆宗,遂受宠任,赏以侍从。时穆宗嗜酒妄杀,他力谏之。尝保一监养鹿官免遭杀害。景

  • 勒布宗

    清代西藏门隅地区所置宗之一。相当于县。18世纪中设置。位于西藏山南地区东南部、娘江曲沿岸。其地处西藏与不丹、印度往来的要隘通道。松赞干布时代,门隅为赞普亲自绘制《吐蕃地图》中的罗刹女左手心。座落于此地

  • 洛桑丹悲坚赞

    ?—1766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喜惹桑布圆寂后,被选为转世灵童,即塔尔寺阿嘉呼图克图二世。乾隆十一年(1746),奉旨进京朝觐,获殊遇,清帝赐以“述道伯勒各图诺门罕”称号,驻雍和宫,任副札萨克达

  • 乌就屠

    ?—前33西汉时乌孙昆莫(王)。肥王※翁归靡与匈奴妇人所生子。※元贵靡异母兄弟。性格豪爽,向与右大将友善。宣帝甘露元年(前53),闻狂王泥靡被汉使魏和意击伤在逃,偕诸翎侯遁居天山。扬言借母家匈奴兵,众

  • 札萨克图汗部

    喀尔喀蒙古四部之一。以汗号得名。成吉思汗十九世孙赉瑚尔为喀尔喀左翼长,称汗,明末传子素巴第,始称札萨克图汗,与土谢图汗衮布、车臣汗硕垒并称三汗。清崇德三年(1638),其部谋掠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