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旧时仫佬族宗族组织名称。存在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等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存在于各大姓之中。聚族而居,不相混杂,拥有一定公产(蒸尝田或公共耕地),由各户轮流耕种,上缴部分用作清明“祭祖”及“会款”之用。“冬头”于族内最有权势、最有威望的长者中自然产生,无须选举或委派。传说古时权力极大,掌管族内土地、山川、水源和人民,若有冒犯,即会处以系石溺水或结绳上吊的极刑。至近代时权力大减,只保留处理族内纠纷和公共事务的权利,无任何报酬。有议事会,共同讨论及决定族内事务。实行“同冬不婚”的族外婚。具有浓厚的原始社会性质。

猜你喜欢

  • 契丹藏

    “契丹大藏经”简称,又简称为“丹藏”。契丹王朝时期刊刻的汉文大藏经,故名。自辽圣宗统和年间(983—1012)始,至辽道宗咸雍四年(1068)前后印成于辽南京(今北京),从藏经史看,仅晚于北宋四川益州

  • 乌泥

    西夏语“太后”之汉译名。

  • 纳延城

    即“乃颜城”(38页)。

  • 帕察沙布伯克

    清代维吾尔族地方官名。又译帕啻沙卜伯克、帕提沙布伯克。维吾尔语。职司巡察,缉捕违法、偷盗者,并管理监狱等事务。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为六、七品。光绪十三年(1887)废。参见“伯克制度”(1091

  • 江孜

    地名。藏语音译,意为“法王府顶”。全称江卡尔孜,亦称季阳则、江喀孜、协噶尔江孜、佳勒则宗。相传大喇嘛曲杰朗钦帕巴赴内地朝觐经此,曾在山巅建居室,故名。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年楚河上游,地处拉萨、日喀则与

  • 迺捏咿唲

    见“妳捏离”(1550页)。

  • 乃乌东孜

    见“乃东”(37页)。

  • 乌力吉吉尔格勒

    参见“锡尼喇嘛”(2365页)。

  • 普那路亚家庭

    原始社会群婚家庭的晚期形式。由血缘婚或级别婚演变而来。其特征是:一群同胞的或血缘较远的姐妹,与另一集团的一群男子有互相共夫共妻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群男子是她们的共同丈夫,这些丈夫不包括她们的兄弟;同样,

  • 西套额鲁特

    见“阿拉善额鲁特”(12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