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提婆
十六国时期佛教译经师。原籍罽宾(克什米尔)。前秦建元(365—384)中,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译经。十九年(383),成《阿毗昙八犍度论》。翌年,复成《阿毗昙心论》。后渡江南下,适高僧※道安已逝,遂被迎至庐山,继续从事译述。东晋太元十六年(391),又为慧远译出《阿毗昙心论》、《三度法论》。自隆安元年(397)起,与毗宾沙门僧伽罗叉合译《中阿含经》(已佚)。晚年至建康(今南京)弘扬《毗昙学》。
十六国时期佛教译经师。原籍罽宾(克什米尔)。前秦建元(365—384)中,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译经。十九年(383),成《阿毗昙八犍度论》。翌年,复成《阿毗昙心论》。后渡江南下,适高僧※道安已逝,遂被迎至庐山,继续从事译述。东晋太元十六年(391),又为慧远译出《阿毗昙心论》、《三度法论》。自隆安元年(397)起,与毗宾沙门僧伽罗叉合译《中阿含经》(已佚)。晚年至建康(今南京)弘扬《毗昙学》。
匈奴大臣。左大将乌厉屈之父。隶呼韩邪单于,任呼遫累(匈奴官名,《汉书》又称其为呼遫累单于)。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见匈奴内乱,争战不休,率众数万人南附汉,封义阳侯(一作三年封),食邑1500户。四
族名。哈尼族自称之一。参见“哈尼族”(1633页)。
蒙古语音译。由蒙元时期掌管军事、民政重要事务之※“达鲁花赤”(镇守官)演变而来。现代蒙古语意为“首长”或“首领”。为蒙古准噶尔等部管理鄂拓克军务、民政的官员。有时也用来称呼构成鄂拓克的下层单位头目,如
南宋学者。回族。祖籍安息(今伊朗境)。初隐居青城山,为道人,号青城山道人。通汉学。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叛,献阶、成、西和凤四川地于金,乃致书于成都帅杨辅,建言聚军民、散金粟、集
①(?—1314)元朝大臣。蒙古克烈氏。湖广行省左丞相※也先不花长子。世祖(1260—1294年在位)时,侍太子真金于东宫,为家令。仁宗(1311—1320年在位)时,拜银青荣禄大夫,累官湖广行省左丞
明代在乌撒彝族地区的建制。该地原名巴凡兀姑,后名巴的甸。元时有六部:乌撒、阿头、易溪、易娘、乌蒙、閟畔。后乌蛮之裔折怒始强大,取其远祖之名乌撤为部名,称“乌撒部”。至元十年(1273)归附。十三年(1
明嘉靖年间苗民起义首领之一。参见“龙许保”(496页)。
1632—1660清初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郑亲王※济尔哈朗次子。顺治八年(1651),封多罗简郡王,兄富尔敦卒后封世子。九年,参与议政。十一年(1654)底,授定远大将军,同贝子务达海、都统噶达浑
古越人一支。其分布据《尚书大传》载:“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册府元龟·外臣部》亦说:“南蛮林邑国(汉时属日南郡),古越裳之界也。在交州南,……北连九真”。周初便与中原王朝交往,周成王时,越裳氏曾来朝
即“阿鲁敦”(12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