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旧时祛除疾疫禳祭鬼神的仪式。始于原始时代。《荆楚岁时记》:“周礼有大傩”。初行于民间,逐渐发展成周代宫廷傩礼和民间乡傩。周代,傩仪由巫师主祭,头戴面具,手执傩器,边歌边舞,降神驱鬼,具巫舞风貌。旧时贵州,湖南之土家、苗、布依、仡佬、侗等民族中,尚有此遗风。土家族有专与鬼打交道的傩坛组织。由掌坛师主持祭祀活动,称巫师或法师,其次有引见师、接法师、唱度师、证明师、保具师、封神师等。法师各有职责,做法事的本事不一。人们认为通过做法事与神灵相通,才能祈求祐助。法师要通过绘符、念咒或四大坛、八小坛等法事与神相通。安神役鬼的法事有:冲傩、还愿,隔门、钉胎、送阴人、解七煞、打丧事、取替胆等,其中以冲傩还愿规模最大。是时,神案上供奉傩公傩母的木雕像,背后挂三清神佛图,供有猪、羊、鸡、鸭等祭品。祭仪包括四大坛、八小坛及傩坛戏表演等。行期最少须3日。冲傩之目的是惩罚凶神恶煞,驱邪治病;还愿之目的则为酬神谢灵,祈福禳灾。祭仪以跳唱为主,舞蹈动作原始,做法人皆带面具。和坛时,法师盘歌问答,从人类起源、天地山川之形成,以至傩公傩母之产生或来历,内容广泛。傩坛祭有踩刀祭,即由法师身穿法衣,赤脚攀刀锋而上,手执牛角、师刀,边画符念咒。另有翻叉祭,由法师斩鬼,向另一法师投射钢叉,此法师必须一一接准,否则有性命危险。尚有打开山、巡殿、镇布等祭祀表演。绘符念咒时,以香代笔,对着水碗随意画些“符号”。念咒,多为口耳相传,有咒、诰、诀3种,因无文字记载,相传已久,有些咒语的意义连法师也不甚知晓。

猜你喜欢

  • 回回

    ①民族名、古国名或伊斯兰教徒之泛称。始见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用以指称回鹘(即回纥),为其音转。公元9世纪回鹘西迁后,葱岭以西之回鹘改奉伊斯兰教,逐渐以族名称教名。在《癸辛杂识》和《辽史》等书中,泛

  • 赐田

    朝廷赏赐给皇族、勋臣和寺观的土地。历朝多有之,辽、金相沿,元代极盛,赏赐之滥,数量之多,远非前朝所比。有时一次赐田5千顷。其田主要取自亡宋的官田和宋室皇亲的私田、断没豪门的田业、勒买入官的民田。受赐者

  • 斯引

    鲜卑族一支。源出东胡。以部为氏。原居漠北,后与乞伏氏、出连氏、叱卢氏同出阴山南徙。晋代与乞伏氏相随,先后居于高平川(今宁夏境内黄河支流清水河)、苑川(治今甘肃榆中县大营川地区)等地。约东晋初,乞伏述延

  • 上四工

    清代撒拉族地区名。即街子工(撒拉语为安吐里,意为“六家村”)、查加工(撒拉语为奥提根,意为“高处”)、苏只工(撒拉语为阿勒吐汉都,意为“六街道”)、查汉大寺工(撒拉语为奥勒米尺德,意为“大礼拜寺”)。

  • 北齐书

    纪传体断代史书。原称《齐书》,北宋改用今名。北齐、周、隋、唐之际李百药(565—648)撰。50卷。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隋末官建安县丞,入唐后任中书舍人,参加制定五礼和律令,后官至

  • 开斋节

    节日名。回族及信仰伊斯兰教之民族的三大节日之一。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意译。新疆地区称“肉孜节”(波斯语“芦茨”音转、“斋戒”之意)。是回、撒拉、东乡、保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

  • 白云梯

    1894—1980国民党官僚政客。蒙古名布延泰,字巨川。内蒙古原卓索图盟喀喇沁中旗人。蒙古族。官僚地主家庭出身。早年读私塾。后毕业于北平蒙藏学校。1918年8月冒名顶替敖汉旗札萨克色楞栋鲁布到广东参加

  • 库陇奎鄂拉

    准噶尔地区山名。又作库陇癸鄂拉。位于伊犁河北前苏联哈萨克共和国境内)。准噶尔语,意谓山径多寒,原为准噶尔部驻牧地。乾隆二十三年(1758),阿睦尔撒纳余党喀拉沁鄂拓克宰桑昂克图、多果鲁特宰桑布库图、噶

  • 佳乌

    桦树皮船。鄂温克语音译。旧时鄂温克人的水上交通工具。流行于内蒙古、黑龙江省地区。一般长约1.8丈,高2.5尺,腹宽2尺,两头尖细而稍向上翘起。大者可乘五六人。用松木作船架,以夏天扒下加工后的桦树皮包裹

  • 宥州

    州名。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置。治所在延恩县(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南)。元和十五年(820)徙治长泽县(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南城川古城)。隶夏州定难军,为唐末、五代党项定难军节度使辖地。宋时与西夏多次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