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傈僳族音节文字

傈僳族音节文字

我国云南省维西县部分地区曾使用过的一种表音音节文字。由维西傈僳族老农民汪忍波于20世纪20年代初创制,故又称汪忍波傈僳文。这种文字一个形体用一个音节表示,相同的音用相同的形体表示。从文字的结构看,笔画与汉字相类似,有些字象图画,与纳西东巴文或哥巴文相象。也有借用汉字的形体。这种文字有多少,分析汪忍波亲笔写的《傈僳语文》(识字课本),大体可以得到这种文字较确切的字形和字数。这本歌谣式课本,包含291个短句,句子长短不一,但大致押韵,收字1330个,其中有300多个重复字,剔除重复出现的字,实际有1000左右的字,反映了维西县傈僳语约1000个不同读音的音节。音节文字的书写方式是由左往右直行书写,不用标点,不分段提行,不论文体形式和文章长短,一气写完,读时则按义停顿。笔顺规则是先上后下,从左到右,由里及外。最少的一字一笔,最多的有17画。用音节文字留传下来的诗歌、故事、家谱、读本等资料不算太多,但已有不少文章对音节文字及留存的资料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论文。目前,进一步搜集、整理、研究音节文字的计划可望付诸实现。

猜你喜欢

  • 外卫指挥使

    清初短时期内汉人爵名。参见“阿达哈哈番”(1235页)。

  • 却图汗

    见“朝克图台吉”(2175页)。

  • 安轮大舟

    契丹人使用的一种水陆两用交通工具。据宋人方勺《泊宅编》记:契丹“与中原为敌国。兵马略集,便有百万,多作大舟,安四轮陆行,以载辎重,遇塘水、黄河,则脱轮以度人马。”(卷10),不仅作战,亦日常用。出使契

  • 必摄

    见“耶律必摄”(1308页)。

  •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书名。清雍正十三年(1735)鄂尔泰等奉敕撰修,乾隆九年(1744)书竣。详载满族各氏族(惟不收皇族爱新觉罗氏)的源流世系、初居地及归附清皇室的年月。有乾隆间内府刊本传世。姓氏按姓分类,同姓者以本居地

  • 乙失活

    契丹早期部落名。一作失活。唐时内附,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唐置信州,隶营州都督,处契丹乙失活部。及李尽忠率众叛唐据营州后,于翌年迁于青州安置。未几,还,隶幽州都督府,寄治范阳县。

  • 大瑶山

    山名。位于广西中部偏东北,桂江和柳江之间,东界蒙山,北接荔浦,西邻象州、武宣,东南接平南、藤县,西南接桂平,方圆数百里。境内层峦叠嶂,主峰圣堂山高海拔1979米。主要聚居着茶山瑶、拗瑶、花蓝瑶、盘瑶和

  • 口温不花

    蒙古国宗室。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异母弟※别里古台次子。太宗二年(1230),从帝攻金潞州、凤翔。四年春,受命率万骑与汗弟拖雷军会师于三峰山(今河南禹县南),大破金军,尽歼金军精锐,擒金将移剌蒲阿。七

  • 车里宣慰世系考订

    参见“车里宣慰世系”(282页)。

  • 墨尔根城

    地名。即今嫩江县城。位于齐齐哈尔城北435里,诺尼江(嫩江)南岸。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二十九年至三十九年,黑龙江将军移驻于此。同时以副都统、城守尉官兵镇守。清初至民国年间,八旗驻防官兵及迁入